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辨别自身行为,因此与拆迁方签订的拆迁协议将全部无效。
(一) 无民事行为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拆迁协议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无法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其民事活动由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无法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实际情况中,与未成年人签订拆迁协议的情况相对较少,更常见的是与老年人签订协议,其中有些老年人事后被证明患有老年痴呆症。因此,与此类人签订的协议将全部无效。更离谱的是,拆迁方往往不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拆迁协议,而是与被拆迁人的亲戚或朋友签订,这样签订的协议也是无效的。
(二) 没有办理有关拆迁手续就签订拆迁协议
在拆迁协议签订过程中,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拆迁方没有办理相关拆迁手续,即没有拆迁资格,所签订的协议应被认定为无效。
实际情况中,拆迁方往往为了赶进度,在法定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与被拆迁人签订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拆迁行为应被确认为无效,可以向法院请求确认协议无效。
在协商拆迁补偿安置事宜并达成协议时,拆迁方和被拆迁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协议应被确认为无效。对于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拆迁协议,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在形式上,如果拆除依法代管的房屋时,当代管人是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时,拆迁安置和补偿协议必须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如果没有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则属于形式违法,协议无效。
对于属于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拆除,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必须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拆除。如果没有报批,则属于形式违法,协议无效。在内容上,如果拆迁协议与拆迁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的规定不一致,协议中不一致的内容无效。如果拆迁协议规定的拆迁补偿形式、补偿金额、安置面积和安置地点不符合拆迁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属于内容违法,协议无效。
根据《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在订立拆迁协议过程中,拆迁方和被拆迁方应尊重对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一方采取胁迫、欺诈或趁人之危的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签订拆迁协议,在经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查明后,应确认协议无效。
实际情况中,主要是拆迁方以威胁被拆迁人或其近亲属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方式,迫使被拆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签订拆迁协议。
拆迁协议是政府和拆迁户对房屋拆迁达成的一种约定,约定补偿款和拆迁时间等事项。双方都是当事人,因此,必须两方都持有拆迁协议,否则很容易对对方造成损失。
被征收人在签订补偿协议后应保留一份补偿协议原件的重要性。保留原件能保护自身权益,避免征收方可能的篡改和侵害。此外,若后期发生诉讼,原件可作为有效证据。文章还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企业拆迁时签订拆迁协议的权利主体及相关法律后果。包括法定代表人和房屋征收部门作为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可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同时,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拆迁协议无效,与未成年人签订协议的情况罕见。此外,拆迁人未办理相关手续而签订的拆迁协议也
如何审查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在签订协议时,需要明确违约责任和合同履行程序,并注意避免先行拆迁设备和厂房而后变更项目规划导致损失的情况。审查合同应注意是否存在不利因素和不公平条款,特别是付款条件。此外,办理房屋拆迁协议公证时,需注意房屋产权人已死亡的情况
拆迁协议是否能办理房产证的问题。拆迁协议本身不能直接用于办理房产证,还需要其他相关证明和程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安置房和回迁房的区别,以及征地未补偿的解决方法。需注意,征地未补偿属于违法行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