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补偿协议订立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事活动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在实践中,与未成年人签订拆迁协议的情况比较罕见,常见的情况是与老年人签订协议,有些老年人事后被证明已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这类情形下签订的协议全部无效。更离谱的是,拆迁人往往不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拆迁协议,而是与被拆迁人的亲戚或朋友签订拆迁协议,这样签订的协议也是无效的。
在拆迁协议签订的过程中,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拆迁人时没有办理有关拆迁手续,即不具备拆迁资格,那么签订的协议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在实践中,拆迁方往往为赶进度,在法定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与被拆迁人签订协议。这种情况下所实施的拆迁行为应当被确认为无效,被拆迁人可以请求法院确定协议无效。
被征收人在签订补偿协议后应保留一份补偿协议原件的重要性。保留原件能保护自身权益,避免征收方可能的篡改和侵害。此外,若后期发生诉讼,原件可作为有效证据。文章还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征地协议签订后补偿费用到账的时间,以及具体的拆迁补偿协议内容。协议包括拆迁房屋的现状、被拆迁人家庭情况、补偿方式、拆迁期限、补偿款项支付、违约责任和其他条款。在发布征地补偿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补偿费用应到位。拆迁补偿协议涉及多方协商和达成一致的内容,
如何审查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在签订协议时,需要明确违约责任和合同履行程序,并注意避免先行拆迁设备和厂房而后变更项目规划导致损失的情况。审查合同应注意是否存在不利因素和不公平条款,特别是付款条件。此外,办理房屋拆迁协议公证时,需注意房屋产权人已死亡的情况
模拟拆迁中的法律问题。在模拟拆迁过程中存在透明度和拆迁主体的问题,部分居民可能在不了解情况下被迫签署协议。拆迁补偿协议也存在多种无效情形,如拆迁人不具备权利能力、被拆迁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在协商拆迁安置补偿事宜时,应遵守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