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行为人如实供述客观事实,至于对案件的定性,由司法机关负责。行为人如实供述了客观事实,但在主观上对该事实的评价存在认识错误,不影响自首的成立。换言之,自首的成立,不以行为人认罪为前提。
其次,应当注意区分如实供述与合理辩解。如实供述是指将本人所犯罪行客观地陈述出来,而自我辩解则是在客观陈述自己罪行的基础上,对本人承担责任的轻重进行解释。合理辩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行为人进行了自我辩解而否定其供述的如实性。因此,只要如实供述罪行,即便做了为自己开脱罪责的辩解也不能否认其自首的成立。
例如:行为人如实交代盗窃事实,但是又辩解自己的行为属于饥寒起盗心,缺乏期待可能性,因而不能作为犯罪处理;或者如实交代抢劫事实,又坚持把犯罪性质说成抢夺的,都应当成立自首。
当然,如果行为人故意隐瞒主要犯罪事实或关键情节,并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罪责,则不属于合理辩解,也不属于如实供述,不成立自首。
职务侵占案件中自首的减刑规定。根据不同的自首情形,犯罪嫌疑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减刑。若犯罪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时主动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若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尚未受到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时投案,可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此外,如实供述未掌握的罪行
一般情况下,发生故意伤害案件致人轻伤的,公安机关会依职权一故意伤害罪立案侦查。法律依据就是《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如果在立案之后,加害人主动自首,又积极与被害人进行协商,充分表现出加害人愿意认罪悔罪,主动弥补其行
免于刑事处罚,指的是行为因某些原因犯下罪行,需要刑事处罚,但因为自首或其他情节,导致不用接受刑事处罚的情形。但从其行为性质上来说,仍然属于犯罪行为。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只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实犯罪人确实违法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免于刑事处罚。
犯罪分子必须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被迫自首的,不认定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