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 > 什么是主动投案自首,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自首

什么是主动投案自首,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自首

时间:2025-01-13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1417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是需要警察去抓人的,也是存在那种投案自首的情况的,当然同样的犯罪,国家对于自首的惩罚会要情一些,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自首的认定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主动投案自首,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自首?手心律师小编在下面给出答案。

主动投案自首的定义及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主动投案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自动归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动投案自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否则不能认定为自首:

1. 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主动投案自首成立的前提条件。自动投案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在犯罪事实和犯罪人都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自动投案;- 在犯罪事实已被发现但不知犯罪人是谁的情况下自动投案;- 在犯罪事实和犯罪人都已经被发现而司法机关还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自动投案。在实践中,以下情况都应视为投案:犯罪嫌疑人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有关负责人员投案;因病、因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先以信函、电话投案;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罪行;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

2.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主动投案自首的另一个条件。如实供述是指犯罪分子在投案时如实交代自己所实施的犯罪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如实供述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自动投案的认定: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投案的时间、投案的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的对象四个方面来把握。投案的时间可以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前或者被发觉后,但必须发生在尚未归案之前。对于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嫌疑人又逃跑的情况,仍应视为尚未归案。投案的自动性涉及投案的动机和自动的程度,动机不影响自动投案的成立,自动程度的大小最多只是量刑考虑的因素。投案的对象包括司法机关和视为司法机关的投案对象,从而扩大了投案对象的范围。投出的对象即个体把自己交付给司法机关处理,但在现行刑法中也承认了余罪自首的概念。- 如实供述的认定:如实供述应该从法律对个体积极行为的肯定来予以认定。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不影响如实供述的成立,司法人员在认定如实供述时,应只对个体供述内容所体现出的客观、自然内容与认定事实比照,不必上升为行为定性。如果个体虚构了自己的身份或谎报了他人身份,但已供述了犯罪行为,不应认定为如实供述。综上所述,主动投案自首的认定应从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只有满足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的条件,才能认定为主动投案自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戴罪立功的含义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 农村征地款纠纷中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

    农村征地款纠纷中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涉及国家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分配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可以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方面确定纠纷主体,包括农民个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管理部门等。

  • 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投案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获从轻或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被视为自首。投案自首体现了悔罪态度和接受法律制裁

  • 2018年1月1日非法集资的新政策和条例

    中国于1月1日开始实施的经济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特别是针对非法集资的处理规定。讨论了非法集资罪的认定方式,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体。文章强调了对单位这一法人主体的规定以及对非法集资行为司法实践的规范,同时指出非法集资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大

  • 正确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性
  • 著作权侵权的赔偿范围
  • 律师解读个人赔偿公司财产损失协议书范本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