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动投案自首,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自首
时间:2025-01-13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是需要警察去抓人的,也是存在那种投案自首的情况的,当然同样的犯罪,国家对于自首的惩罚会要情一些,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自首的认定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主动投案自首,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自首?手心律师小编在下面给出答案。
主动投案自首的定义及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主动投案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自动归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动投案自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否则不能认定为自首:
1. 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主动投案自首成立的前提条件。自动投案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在犯罪事实和犯罪人都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自动投案;- 在犯罪事实已被发现但不知犯罪人是谁的情况下自动投案;- 在犯罪事实和犯罪人都已经被发现而司法机关还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自动投案。在实践中,以下情况都应视为投案:犯罪嫌疑人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有关负责人员投案;因病、因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先以信函、电话投案;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罪行;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
2.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主动投案自首的另一个条件。如实供述是指犯罪分子在投案时如实交代自己所实施的犯罪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如实供述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自动投案的认定: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投案的时间、投案的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的对象四个方面来把握。投案的时间可以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前或者被发觉后,但必须发生在尚未归案之前。对于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嫌疑人又逃跑的情况,仍应视为尚未归案。投案的自动性涉及投案的动机和自动的程度,动机不影响自动投案的成立,自动程度的大小最多只是量刑考虑的因素。投案的对象包括司法机关和视为司法机关的投案对象,从而扩大了投案对象的范围。投出的对象即个体把自己交付给司法机关处理,但在现行刑法中也承认了余罪自首的概念。- 如实供述的认定:如实供述应该从法律对个体积极行为的肯定来予以认定。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不影响如实供述的成立,司法人员在认定如实供述时,应只对个体供述内容所体现出的客观、自然内容与认定事实比照,不必上升为行为定性。如果个体虚构了自己的身份或谎报了他人身份,但已供述了犯罪行为,不应认定为如实供述。综上所述,主动投案自首的认定应从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只有满足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的条件,才能认定为主动投案自首。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农村征地款纠纷中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
农村征地款纠纷中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涉及国家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土地征用补偿费用分配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可以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两个方面确定纠纷主体,包括农民个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管理部门等。
-
抢夺罪与盗窃罪的转化
抢夺罪与盗窃罪的转化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是抢夺还是盗窃不易,需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主观认识判断。犯罪嫌疑人在秘密窃取财物被发觉后,将行为转化为公然抢夺,则以抢夺罪认定。抢夺罪依据数额分为不同等级,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
未成年人多次盗窃的定性及预防措施。根据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多次盗窃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盗窃行为的特征、认定及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盗窃,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
-
如何确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婚姻法》中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以及最高院关于夫妻感情破裂的司法解释。根据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列举了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情形,包括重婚、家庭暴力、赌博等恶习、分居等。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
正确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性
-
职务侵占投案自首减刑规定
-
著作权侵权的赔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