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首的方式和动机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出于真诚悔罪自动投案的行为。自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己亲自投案、委托他人代为投案、通过信电方式投案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是自动投案,都属于自首。但被公安机关、群众围攻、走投无路时当场投案,或者是经司法机关传讯、采取强制措施归案的,不属于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分子自首的本质特征是如实供述自己实施并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如果是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自首,除了要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还要交代所知的共同犯罪,如果是主犯还必须揭发同案犯的罪行。否则,不构成自首。如果犯罪人交代的是自己所听到或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属于检举揭发,而不是自首。如果犯罪人犯了多个罪行,但在投案时只交代了其中一个罪行,那么只能视为这一个罪行有自首情节。如果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或被判决后,犯罪人又将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其他罪行供述出来,那么对于交代的部分罪行可以视为自首。但如果犯罪人只交代了次要罪行,隐瞒了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了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3、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
犯罪人愿意主动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审判活动是衡量其是否悔改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投案后逃脱了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或者只通过电信方式交代罪行而长时间不归案,或者偷偷把赃物送到司法机关门口而不肯讲明身份,这些都明显表明犯罪人不愿接受国家的制裁,不能被认定为自首,只能视为一般的悔罪表现。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为自己进行辩护、提出上诉,或者更正和补充某些事实,都是被允许的,不能视为不接受审查和追诉。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才可以认定为自首。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系统地认定自首。
自首能否减轻刑事处罚要根据具体案情而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可以认定为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属于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可以认定为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果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并且这些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不同种罪行,也可以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被认定为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但是,部分犯人即使自首后仍有可能被判处死刑。如果对自首后的犯罪嫌疑人过于普遍地从宽处罚,会产生弊病,与预防犯罪的目的相悖,尤其是对于社会危害较大的罪名。
因此,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并非必然,具体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刑事责任的确定及量刑标准,重点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故意伤害罪的刑罚确定依据,量刑的综合考虑因素,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的原则,以及减轻处罚的特殊情况。文章旨在说明法院在确定刑事责任和量刑时,将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对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从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刑罚根据犯罪情节确定,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介绍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