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待遇,而犯罪较轻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自首的对象主要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如果这些人在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同时,还能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以视为自首。
需要注意的是,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别自首则是针对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因此不存在投案的问题。
自首的对象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以及它们的派出机构,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此外,犯罪人所属的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也属于自首的对象。在农村地区,还包括犯罪人所属的乡、权政府及其治保组织。对于城镇的无业居民、未就业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除了向司法机关或所在街道组织投案外,还可以向其亲属、父母所属的机关或单位投案。此外,犯罪人还可以向执行职务以外的司法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投案。在农村地区,这些“个人”主要指基层党政干部,如党支部书记、村长、村治保主任等。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这些“个人”根本不可能将犯罪事实告知司法机关,甚至可能帮助犯罪人掩盖罪行,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投案自首。
根据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3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获得从轻处罚的待遇。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我国现行1997年刑法第67条对自首制度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明确了自首的概念,并加大了自首从宽处罚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免除处罚。
自首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投案人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这是投案自首的实质性条件。如果投案人交代的是违法行为或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实,这是由于法律认识错误而非自首。在本案中,罗某在杀人后自动到派出所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显然不存在法律认识错误的问题。杀人是典型的自然犯,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法律认识错误的问题。
投案人必须如实供述自己实施的全部罪行。如果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犯罪人只能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或基本的犯罪事实,即能够据以确定犯罪性质和情节的犯罪事实,也应视为如实供述罪行。但如果犯罪人在供述犯罪的过程中推诿罪责、庇护同伙、企图蒙混过关或减轻罪责等,就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也不能成立自首。
投案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这是自动投案的时间规定。
投案行为是犯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这是自动投案是否成立的关键。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犯罪自首的要求及条件。犯罪分子需在犯罪事实未被发觉或已发觉但身份未确定等情况下主动投案,并彻底交代所犯的全部罪行。若犯罪分子能如实供述罪行并接受审查和裁判,包括匿名报案和交出赃物等情形,应认定为自首。此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罪犯
逃犯张某刚投案是否能减轻刑罚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逃犯自愿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具有自首情节,在判决时可以减轻处罚。文章还介绍了自首的定义、减轻处罚的条件、自动投案的条件和投案方式等内容。
交通肇事后的自动投案认定条件。根据《刑法》规定,肇事者需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才能被认定为自首。自动投案的表现形式包括多种情形,如主动报案、明知他人报案仍等待、在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委托他人代为投案等。满足这些条件可以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