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并经查证属实的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立功行为。这种揭发行为不仅要求犯罪分子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还要主动揭发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然而,这种揭发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查证,确保其揭发的情况是真实的、可以证实的,并且属于犯罪行为。如果经过查证发现揭发的情况不属实、无法证实或者不属于犯罪行为,那么这种揭发就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使侦查机关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立功行为。重要线索指的是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关于犯罪的重要事实、犯罪人或者有关证人等信息。提供的重要线索必须是真实的、能够被司法机关据此查明犯罪并侦破案件的。如果经过侦查发现提供的线索不属实、无法证明发生过犯罪或者不属于犯罪行为,那么这种提供线索的行为就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行为。
刑法中规定,立功的主体为犯罪分子。虽然犯罪嫌疑人在判决生效前不能被称为犯罪分子,但是作为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立功的适用对象最终仍然是犯罪分子。这样的称呼有利于排除最终被宣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成立立功的可能性。因此,一般公民的表现虽然值得表彰,但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最终被宣告无罪,其立功表现也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
立功发生的时间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判决生效之前。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立功,作为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只能发生于判决生效之前。判决生效之后的立功不发生从宽量刑的问题,属于广义的立功。立功的时间限定为“到案后”,是因为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立功的时间为“到案后”。因此,本文不采纳认为立功发生于刑事诉讼中、包括判决生效后、包括服刑期间,或者认为立功的时间始于犯罪预备终于刑罚执行完毕的观点。
立功不仅是犯罪分子单方行为,还需要司法机关的配合。犯罪分子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揭发以及提供的重要线索,需要司法机关查证属实,并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如果司法机关不进行查证和抓捕,犯罪分子的立功情节就无法确认。因此,“立”指的是犯罪分子实施的检举揭发、提供重要线索或协助抓捕等行为,“功”指的是犯罪分子所检举揭发、提供线索、交待其他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点等内容得到了检证属实并对国家和社会有益,对国家和社会有功。
并非犯罪分子实施的任何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立功。只有实施刑法及司法解释明文规定的几种行为才可能构成立功。其中,作为立功表现之一的“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者”所强调的是“突出”。一般的表现不足以构成立功,只有表现突出者才能构成立功。
立功作为一种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是独立存在的。在刑罚裁量时,法院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立功情节,适当减轻刑罚。立功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揭发行为、提供的重要线索以及协助抓捕等因素,以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益处。
假立功的处罚措施。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伪造犯罪嫌疑人立功材料造成假立功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相关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包括徇私枉法罪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最高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新刑法对网络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设立违法网站、发布违法犯罪信息、为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同时,对于网络犯罪的举证困难问题,被害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解释及其实践案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相关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文中详述了一夫妻因逃避法院判决而面临法律制裁的实例,包括法院的判决、司法拘留以及追加被执行人等过程。最终,法院认定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