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并经查证属实的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立功行为。这种揭发行为不仅要求犯罪分子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还要主动揭发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然而,这种揭发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查证,确保其揭发的情况是真实的、可以证实的,并且属于犯罪行为。如果经过查证发现揭发的情况不属实、无法证实或者不属于犯罪行为,那么这种揭发就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使侦查机关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立功行为。重要线索指的是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关于犯罪的重要事实、犯罪人或者有关证人等信息。提供的重要线索必须是真实的、能够被司法机关据此查明犯罪并侦破案件的。如果经过侦查发现提供的线索不属实、无法证明发生过犯罪或者不属于犯罪行为,那么这种提供线索的行为就不能被认定为立功行为。
刑法中规定,立功的主体为犯罪分子。虽然犯罪嫌疑人在判决生效前不能被称为犯罪分子,但是作为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立功的适用对象最终仍然是犯罪分子。这样的称呼有利于排除最终被宣告无罪的犯罪嫌疑人成立立功的可能性。因此,一般公民的表现虽然值得表彰,但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最终被宣告无罪,其立功表现也不属于量刑意义上的立功。
立功发生的时间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判决生效之前。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立功,作为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只能发生于判决生效之前。判决生效之后的立功不发生从宽量刑的问题,属于广义的立功。立功的时间限定为“到案后”,是因为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立功的时间为“到案后”。因此,本文不采纳认为立功发生于刑事诉讼中、包括判决生效后、包括服刑期间,或者认为立功的时间始于犯罪预备终于刑罚执行完毕的观点。
立功不仅是犯罪分子单方行为,还需要司法机关的配合。犯罪分子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揭发以及提供的重要线索,需要司法机关查证属实,并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如果司法机关不进行查证和抓捕,犯罪分子的立功情节就无法确认。因此,“立”指的是犯罪分子实施的检举揭发、提供重要线索或协助抓捕等行为,“功”指的是犯罪分子所检举揭发、提供线索、交待其他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点等内容得到了检证属实并对国家和社会有益,对国家和社会有功。
并非犯罪分子实施的任何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立功。只有实施刑法及司法解释明文规定的几种行为才可能构成立功。其中,作为立功表现之一的“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者”所强调的是“突出”。一般的表现不足以构成立功,只有表现突出者才能构成立功。
立功作为一种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是独立存在的。在刑罚裁量时,法院可以根据犯罪分子的立功情节,适当减轻刑罚。立功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揭发行为、提供的重要线索以及协助抓捕等因素,以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益处。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