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行政处罚也具有教育的功能。 行政处罚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制裁,确实能起到“罚一人而百人 惧,惟恐其似之也”。但是,这种制裁的威慑功能,虽然能起到 敲山震虎、罚一儆百的作用,但是,我们指的教育却不是指相 对人对行政处罚的恐惧。单纯靠处罚,并不能保障法律、法规、 规章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的最主要的保障,是人们 对法的深刻理解和衷心支持。因此,要维护法的尊严,制止违 法行为,必须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否则,搞“不教而 诛”,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是 国家意志的体现,也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拥护这些法律规范的,并且会 自觉遵守和执行的。但是,由于利益多元化、社会环境等诸多 因素,又常常使一些人,包括一些单位会存在违法行为,对此, 首先是通过教育使其自行纠正违法行为,即使依法要予以行 政处罚,也不能单纯地采取惩罚主义,而是通过处罚,纠正违 法行为,使行为人认识到违法对己、对他人都是不利的,从而 达到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一法律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行政处罚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 的,不予处罚;对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育青少年。对于 成年人,如果违法轻微的,或者主动消除、减轻违法行为危害 后果的,或者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或者配合行政机关 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这样做也是为了起到教育的作用。
总之,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应当把处罚的 手段与教育的手段结合起来,保障法律的实施,防止违法和犯 罪,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如果把行政处罚当成目的,或 者不与教育手段相结合,过多、过重地实施处罚,就会使一部 分人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当然,我们强调说服教育,并不意味着处罚不重要。处罚 不是万能的,说服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对那些明知故犯的“害 群之马”,就是不能心慈手软。应当处罚的,必须依法处罚;处 罚时,辅之以说服,在说服时,以处罚为后盾;说服无效时,就 要敢于处罚。处罚实际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因此,行政处 罚法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从重 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妨碍或者逃避执 法人员检查的;胁迫、诱骗、教唆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等等。 从重处罚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对 于惩恶扬善和警戒教育有违法行为的相对人,有重要的意义。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