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被法院分别定罪量刑后,根据法定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相比于单一犯罪的刑罚适用过程,数罪并罚的定罪量刑过程更为复杂。数罪并罚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数罪特征、时间特征和原则特征。
数罪并罚必须是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没有实质的数罪或独立的数罪的情况不适用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内。我国《刑法》规定,数罪并罚的适用以刑罚执行完毕以前所犯数罪作为最后时间界限,并对在不同刑事法律关系发展阶段内实施或发现的数罪采用不同的并罚方法。
数罪并罚的执行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数罪并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分子处以较重的刑罚,有利于惩治犯罪。因此,设置数罪并罚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法律的正义性与刑罚目的性方面。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对数罪并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绝对地排斥缓刑的适用也是不合理的。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并不违背缓刑这一刑罚执行方法的宗旨,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校正性正义,最大限度地促进犯罪分子的社会回归。特殊情况包括主体特殊、案件特殊和情节特殊。
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盲人、正当防卫过当的人、紧急避险过当的人、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等特殊主体,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尽管被判处多个罪名,但有些情况下可以成为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执行对象。
根据刑法修正案,对于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特殊案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孕妇犯罪案件和年老的人犯罪案件。此外,凡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并不当然适用缓刑,只有同时符合四种必备条件的才能适用缓刑。
案件情节在判决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犯罪分子的自首、坦白交待、立功等情节都可以影响刑罚的轻重。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这些情节也会对是否适用缓刑产生重要影响。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涉及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刑事责任,详细阐述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等不同行为的刑期及处罚。同时也讨论了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事责任。对于同时犯有多种罪行的,将依法进行数罪并罚。
现行刑法下有期徒刑的相关情况。有期徒刑通常是数罪并罚或死缓、无期徒刑转有期徒刑后的结果。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若能表现出良好行为、立功表现,可获得减刑。有期徒刑的刑期相对较长,但会根据犯罪分子的表现与立功情况有所变动。
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其中详细说明了渎职行为导致重大损失的情形、渎职行为触犯刑法的处罚规定、渎职犯罪与受贿罪数罪并罚的情况、渎职行为帮助他人逃避刑事处罚的处罚、违法决定及指使他人违法的处罚、渎职犯罪的追诉期限以及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渎职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