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被法院分别定罪量刑后,根据法定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相比于单一犯罪的刑罚适用过程,数罪并罚的定罪量刑过程更为复杂。数罪并罚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数罪特征、时间特征和原则特征。
数罪并罚必须是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没有实质的数罪或独立的数罪的情况不适用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内。我国《刑法》规定,数罪并罚的适用以刑罚执行完毕以前所犯数罪作为最后时间界限,并对在不同刑事法律关系发展阶段内实施或发现的数罪采用不同的并罚方法。
数罪并罚的执行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数罪并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分子处以较重的刑罚,有利于惩治犯罪。因此,设置数罪并罚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法律的正义性与刑罚目的性方面。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对数罪并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绝对地排斥缓刑的适用也是不合理的。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并不违背缓刑这一刑罚执行方法的宗旨,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校正性正义,最大限度地促进犯罪分子的社会回归。特殊情况包括主体特殊、案件特殊和情节特殊。
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盲人、正当防卫过当的人、紧急避险过当的人、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等特殊主体,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尽管被判处多个罪名,但有些情况下可以成为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执行对象。
根据刑法修正案,对于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特殊案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孕妇犯罪案件和年老的人犯罪案件。此外,凡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并不当然适用缓刑,只有同时符合四种必备条件的才能适用缓刑。
案件情节在判决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犯罪分子的自首、坦白交待、立功等情节都可以影响刑罚的轻重。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这些情节也会对是否适用缓刑产生重要影响。
数罪并罚的具体情形,包括组织、领导和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实施刑法第140~148条的犯罪,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出售、运输假币等行为。对于多种犯罪行为,根据数罪并罚的规定进行处罚。同时,也探讨了一次走私活动中既走私毒品又走私其他货物、择一重罚的具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惯犯的构成条件,包括客观条件的犯罪行为惯常性和主观条件的犯罪心理习癖性。在认定惯犯时,应避免历史说和现实说的偏见。惯犯通常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客观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应依法处理不实行数罪并罚。建议《刑法总则》量刑部分设立惯犯制度并从重处罚
贪污罪与滥用职权罪是否能适用数罪并罚的问题。在中国刑法中,判决宣告以前犯几个罪或是判决宣告后在刑罚执行期间犯新罪都属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根据不同刑罚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不同的并罚规则,如何确定数罪并罚的刑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