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被法院分别定罪量刑后,根据法定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相比于单一犯罪的刑罚适用过程,数罪并罚的定罪量刑过程更为复杂。数罪并罚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数罪特征、时间特征和原则特征。
数罪并罚必须是一人犯有多个犯罪行为,没有实质的数罪或独立的数罪的情况不适用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内。我国《刑法》规定,数罪并罚的适用以刑罚执行完毕以前所犯数罪作为最后时间界限,并对在不同刑事法律关系发展阶段内实施或发现的数罪采用不同的并罚方法。
数罪并罚的执行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数罪并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分子处以较重的刑罚,有利于惩治犯罪。因此,设置数罪并罚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法律的正义性与刑罚目的性方面。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对数罪并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绝对地排斥缓刑的适用也是不合理的。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并不违背缓刑这一刑罚执行方法的宗旨,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校正性正义,最大限度地促进犯罪分子的社会回归。特殊情况包括主体特殊、案件特殊和情节特殊。
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盲人、正当防卫过当的人、紧急避险过当的人、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等特殊主体,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尽管被判处多个罪名,但有些情况下可以成为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执行对象。
根据刑法修正案,对于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特殊案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孕妇犯罪案件和年老的人犯罪案件。此外,凡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并不当然适用缓刑,只有同时符合四种必备条件的才能适用缓刑。
案件情节在判决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犯罪分子的自首、坦白交待、立功等情节都可以影响刑罚的轻重。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这些情节也会对是否适用缓刑产生重要影响。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包括刑期限制、悔改表现、再犯罪风险以及特殊情况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的规定,包括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合并原则等。
缓刑期间又犯新罪的,可以依据刑法第六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数罪并罚,是可以变更强制措施的。缓刑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刑制度,是对犯罪分子判处一定的刑罚而附条件地不执行。由于原判刑罚尚未实际执行,因此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不属于在判决宣告
减刑之后发现原判决宣告前罪犯还有其他罪未判决的情形,即减刑之后发现有漏判之罪的,对发现的漏罪与原判之罪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应当说是无疑问的,问题是对漏罪所判处的刑罚,是与减刑之前的原判刑罚合并处罚还是与原判刑罚经减刑之后所确定的刑罚合
数罪并罚的计算方法具体包括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后发现漏罪的并罚以及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后又犯新罪的并罚,根据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