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缓刑的适用条件来看,除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条件以外,还应当同时具备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这个条件(当然还包括非累犯条件)。在实践中,由于后一条件规定含糊,操作性不强,有的审判人员往往只考虑前一条件,认为只要刑期在三年以下,就可以适用缓刑。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其次,虽然刑法对于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没有明文规定,但是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经济犯罪的司法解释中曾明确规定对经济犯罪的被告人数罪并罚时不适用缓刑。虽然该解释已经被废止,但废止的原因并不在于此,因此数罪并罚不适用缓刑的这一法律精神对现在的司法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刑法》的规定,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需要具体分析犯罪情况,本案中没有说明是犯了哪种罪,也就是说假如适用了缓刑,是否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同时涉及第70条、第71条的适用,就是说,同时涉及先并后减和先减后并两种方法,对此通说认为应当采取分别判决、顺次并罚的方法,即在对漏罪和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对漏罪和新罪分别适用先并后减和先减后并的方法作出判决,并按照漏罪在先、新罪在后顺序进行两次并罚,所得结果即为最后的应执行的刑罚。具体可按照如下步骤:
(1)对漏罪和新罪分别定罪量刑;
(2)根据第70条的规定,将对漏罪所判处的刑罚与前一判决的宣告刑进行并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计算其中);
(3)根据第71条的规定,经第二个阶段所决定执行的刑罚减去已经执行的刑期后,将未执行的刑期与对新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
判决宣告前犯数罪的刑期决定方式及相关问题。对于一人犯数罪的情况,除死刑和无期徒刑外,应基于数罪的总刑期和最高刑期来决定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顺序以及附加刑的执行也有所涉及。同时,文章还涉及判决宣告后新发现罪行和再次犯罪的判决执行的规则。
犯罪分子数罪并罚的判决原则。对于数罪中的每一种犯罪,法院会分别判决,若其中有死刑或无期徒刑,则执行相应刑罚。有期徒刑、管制和拘役的刑期有上限。量刑时,法院会先对每种犯罪分别量刑,再将各罪刑罚相加得到总和刑期,并在数罪中的最高刑期和总和刑期之间决定执行
假释期间犯新罪的处理原则。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撤销假释并对其新罪行作出判决,数罪并罚。假释期间的刑期不算执行过的刑期,而是与犯新罪的刑期合并执行。数罪并罚旨在全面处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判决根据罪行性质和情节进行,
惯犯的构成条件,包括客观条件的犯罪行为惯常性和主观条件的犯罪心理习癖性。在认定惯犯时,应避免历史说和现实说的偏见。惯犯通常多次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具有较大的客观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应依法处理不实行数罪并罚。建议《刑法总则》量刑部分设立惯犯制度并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