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数罪并罚 > 是法定加重情节而不是数罪并罚的情形有哪些

是法定加重情节而不是数罪并罚的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0-05-25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1939

刑罚论里,除了基本犯罪外,还设置了很多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其中部分罪名就拟制为基本犯的加重结果,不再实施数罪并罚,以免对犯罪分子的同一罪重复评价。那么法定加重情节而不是数罪并罚的情形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您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是法定加重情节而不是数罪并罚的情形有哪些

具体情形如下:

(一) 法律上把一个犯罪作为另一个犯罪处罚情节的情况。这种情况不要数罪并罚:

1、绑架并杀害人质,绑架罪一罪处罚;

2、拐卖妇女又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拐卖妇女一罪处罚:

3、拐卖妇女又强迫、引诱、容留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的。拐卖妇女一罪处罚。强迫、引诱、容留被拐卖的妇女卖淫作为拐卖妇女的一个加重情况;

4、组织卖淫又有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的犯罪,以组织卖淫一罪处罚;

5、以强奸的手段迫使卖淫的;这种情况之下既有强迫卖淫的罪行又有强奸的罪行,但是依法只以强迫卖淫罪处罚,强奸作为适用重刑的依据.这个也有人用牵连犯的理论来解释。认为强奸是强迫卖淫的手段。

6、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又非法拘禁被组织者的;

7、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暴力抗拒缉查的;

8、走私,制造、贩卖、运输毒品时,武装掩护的;或者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以走私、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一罪处罚.理论上一般解释为牵连犯。

(二) 法定从一罪处罚,不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

1、盗窃信用卡并冒用他人信用卡,以盗窃罪论处。理论上一般解释为,犯盗窃罪和信用诈骗罪,属于吸收犯.但也有认为是牵连犯的。

2、伪造货币又出售、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以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一般解释为吸收犯,也有解释为牵连犯的。

3、私拆、毁弃邮件从中窃取财物的,以盗窃罪一罪从重处罚。一般解释为牵连犯。

4、因受贿而徇私枉法或者枉法裁判的,犯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或者枉法裁判罪,择一重罪处罚。解释为牵连犯。

5、为走私而骗购外汇的,为骗购外汇而伪造有关公文的,如果实行了走私罪的,以走私罪一罪处罚。如果尚未实行走私行为的,以骗购外汇罪一罪处罚。解释为牵连犯。

6、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三)、法定的转化罪不是数罪,不实行数罪并罚:

1、非法拘禁他人故意暴力殴打致被拘禁人造成重伤、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2、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论处。

3、虐待被监管人造成重伤、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论处。

4、聚众斗殴造成重伤、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论处。

5、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致人重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6、在盗窃、诈骗、抢夺过程中使用暴力、威胁转化为抢劫罪的。

7、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是否属于转化罪尚未定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

    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假释条件,包括刑期限制、悔改表现、再犯罪风险以及特殊情况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事立法对数罪并罚的规定,包括综合数罪、酌情定刑的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合并原则等。

  • 杀人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并进行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并根据抢劫罪法定刑升格的情形,可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如果是抢劫后杀人,则还应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

  • 组织领导传销罪与诈骗罪竞合,还是数罪并罚

    触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诈骗罪两个罪名的,这两个罪名是两个不同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同时构成该两罪的,应当按照分别犯罪的情形,分别判处刑罚,再按数罪并罚的规定执行刑罚。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

  • 民事案件先刑后民中止裁定书

    公安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将判令追缴的赃物发还被害单位,并未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不应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卜新光一人犯数罪,应数罪并罚,遂判决:卜某犯伪造公司印章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 数罪并罚的情形
  • 哪些情形下会数罪并罚,数罪并罚的原则有哪些
  • 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是多久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