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首情节的综合考虑,包括自首的动机、时间、方式、罪行的轻重、如实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因素,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上,或者根据法律规定免除处罚。需要注意的是,恶意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等情况并不适用于宽大处理的原则。
自首是指犯罪后主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相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免除处罚。
自首可以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准自首两种情况。一般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特别自首/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与已掌握或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别自首/准自首的情况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况。
自首的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查:时间和方式/动机。
自首的时间可以是在犯罪事实被发觉之前或之后。关键在于犯罪分子的主动投案。根据司法实践,将自首时间限制得过于狭窄不利于犯罪的分化和瓦解,以及鼓励犯罪分子走向自首的道路。
自首的方式和动机包括犯罪分子真诚悔罪自动投案的情况。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出于何种动机,只要犯罪分子出于真诚悔罪自动投案,包括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通过信电方式投案,都属于自首。但是,被公安机关、群众围攻、走投无路而当场投案,以及经司法机关传讯、采取强制措施归案的情况,都不属于自动投案。
此外,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自首的本质特征。犯罪分子供述的内容必须是自己实施并由自己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除了要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外,还要揭发共同犯罪的罪行。如果犯罪人只是交待了自己耳闻目睹的他人的罪行,属于检举揭发,而不是自首。另外,如果犯罪人只交待了部分罪行,隐瞒了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真实罪行,都不能认定为自首。
此外,犯罪人必须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犯罪人主动听候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审判活动是衡量犯罪人是否悔过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投案后逃脱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或者只通过电信方式交待罪行而长时间不归案,或者偷偷将赃物送到司法机关门口而不肯讲明身份,这些都是不愿接受国家制裁的表现,不能以自首论,只能视为一般悔罪的表现。犯罪分子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为自己进行辩护、提出上诉,或更正和补充某些事实,这些都是被允许的,不能视为不接受审查和追诉。
自首适用的对象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以及以上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员。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
防卫过当是否会导致死刑判决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权益而采取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指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防卫过当的情况,一般不会判
3月23日中午11时许,西宁发生一起驾车拒捕的恶性事件,据通报,人民街派出所民警在人民街口执行抓捕任务时,因嫌疑人拒捕,警方鸣枪示警,之后嫌疑人开车逃跑。警方敦促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除了“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的自首的犯罪分子外,对其他自首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