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执行了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实际执行了十三年以上的刑期,并且在监狱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确实的悔改态度,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那么他们有可能被假释。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也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不能被假释的。
在决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假释时,应当考虑到他们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修订后的刑法对于假释的撤销条件进行了完善。除了保留了原刑法中因再犯新罪而撤销假释的规定外,还吸纳了《监狱法》第33条的规定,即违法行为导致假释撤销,同时首次将发现漏罪也作为撤销假释的条件。这一修订被认为是新刑法对假释制度的重要完善。显然,修订后的刑法对于假释撤销的条件更加宽松,对假释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对于再犯新罪这一条件,并没有区分故意和过失,一律视为应当撤销假释。这是否合理呢?如果发现漏罪是由被假释犯主动交代引起的呢?将假释必须撤销的条件扩展到一般的违法或违规行为是否适当呢?
首先,假释的发动是基于对受刑人人身危险性已经消除的认定和在监督考察下不再危害社会的期待。如果在考验期内故意再犯新罪,撤销假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如果是由于过失再犯,虽然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但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与故意再犯显然不同,这两种行为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却产生了完全相同的法律后果。这是否违反了公平原则呢?因此,筆者建议将过失再犯的假释撤销由立法规定的必然撤销改为由法官根据过失的大小和致害程度进行自由裁量,即在假释考验期内,因过失再犯可以撤销假释,而不是必须撤销。
其次,由于假释是以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为根本条件,如果犯罪分子有意隐瞒自己的罪行,足以说明他们没有悔改的表现,也很难确认他们不会再次危害社会,那么撤销假释就是毫无异议的。
最后,将违法行为作为假释必然撤销的条件,是中国对假释犯重“管束”轻“保护”的明显体现。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建立该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犯罪信息,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并保障犯罪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所进展,但仍需按照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框架内工
无期徒刑假释的相关条件和限制。法律依据上,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刑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悔改态度等才能申请假释,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不受执行刑期限制。假释条件包括实际执行时间、监规遵守情况、悔改态度和是否再犯罪等。累犯及严重暴力犯罪不
中国法律对假释期限的限制。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则依照特定规定。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进行假释,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具备专门技能等。
事实婚姻诉讼离婚时是否需要开具婚姻证明的问题。根据《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事实婚姻诉讼离婚不需要开具婚姻证明。对于不同时间段的未办理结婚证的事实婚姻,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双方需到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供同居生活证据,以依法确定婚姻关系及财产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