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执行了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实际执行了十三年以上的刑期,并且在监狱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确实的悔改态度,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那么他们有可能被假释。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核准,也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不能被假释的。
在决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假释时,应当考虑到他们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修订后的刑法对于假释的撤销条件进行了完善。除了保留了原刑法中因再犯新罪而撤销假释的规定外,还吸纳了《监狱法》第33条的规定,即违法行为导致假释撤销,同时首次将发现漏罪也作为撤销假释的条件。这一修订被认为是新刑法对假释制度的重要完善。显然,修订后的刑法对于假释撤销的条件更加宽松,对假释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对于再犯新罪这一条件,并没有区分故意和过失,一律视为应当撤销假释。这是否合理呢?如果发现漏罪是由被假释犯主动交代引起的呢?将假释必须撤销的条件扩展到一般的违法或违规行为是否适当呢?
首先,假释的发动是基于对受刑人人身危险性已经消除的认定和在监督考察下不再危害社会的期待。如果在考验期内故意再犯新罪,撤销假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如果是由于过失再犯,虽然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但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与故意再犯显然不同,这两种行为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却产生了完全相同的法律后果。这是否违反了公平原则呢?因此,筆者建议将过失再犯的假释撤销由立法规定的必然撤销改为由法官根据过失的大小和致害程度进行自由裁量,即在假释考验期内,因过失再犯可以撤销假释,而不是必须撤销。
其次,由于假释是以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为根本条件,如果犯罪分子有意隐瞒自己的罪行,足以说明他们没有悔改的表现,也很难确认他们不会再次危害社会,那么撤销假释就是毫无异议的。
最后,将违法行为作为假释必然撤销的条件,是中国对假释犯重“管束”轻“保护”的明显体现。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已办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彩礼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同时,根据民法总则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