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国家对犯罪人行使刑事追诉权和刑罚执行权的有效期限。这些权力在时效完成后消灭,即不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或执行刑罚。时效完成是刑罚消灭的重要制度之一。
追诉时效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制度。一旦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司法机关或有告诉权的人便不得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对于已经追诉的案件,应当撤销或不起诉,或终止审判。追诉时效完成是刑罚请求权消灭的重要事由之一。
行刑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被判刑的人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制度。只有在行刑时效期内,刑罚执行机关才有权对犯罪人执行所判处的刑罚。如果行刑时效期满后仍未执行刑罚,便不能再对犯罪人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行刑时效完成是刑罚执行权消灭的一项重要事由。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只对追诉时效做出了明确规定,而对行刑时效并未作出规定。
七年前案件是否可以翻案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是否可翻案取决于是否超过追诉时效。若案件已立案或符合特定情形,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此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条件。
故意伤害罪追诉时效的相关规定。依据刑法,追诉标准按法定最高刑确定,不同刑罚有不同追诉期限。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五年;更高刑期则对应更长的追诉期限。追诉期限可因案件立案后被告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而未立案等情况而延长。
刑事案件受理后立案的时限及相关内容。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案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三十日,特别重大案件可延长六十日。立案需满足事实条件即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法律条件即存在需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况。另外,还介绍了辩护人的定义、职责和
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以及刑事诉讼的主要阶段。根据《刑法》的规定,不同刑罚的追诉时效不同。刑事诉讼主要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五个阶段。除此之外,还存在死刑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两个特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