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了追诉时效制度,根据该条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未被追诉的犯罪行为将不再受到法律追究。然而,由于法律条文的原则性,追诉时效制度的理解和适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追诉时效的期限是以犯罪行为可能被判处的最高刑为标准确定的。然而,对于"法定最高刑"的具体含义一直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定最高刑是指具体案件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定最高刑是指刑法对某种罪名所规定的最高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定最高刑是指刑法规定的与具体犯罪行为的轻重相适应的量刑幅度的最高刑。
为了统一对"法定最高刑"的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在1985年作出了司法解释,认为在案件尚未开庭审理之前,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案卷材料和必要的核实案情,估量刑期并计算追诉期限。这一解释避免了在立案前就要先行确定刑罚的程序颠倒问题,同时解决了在同一条文中有几个量刑幅度,但追诉期限却一样的不合理情况。
然而,这一司法解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该解释,司法机关在立案时根据已有的案卷材料估量量刑幅度的最高刑来计算追诉期限。然而,这些证据材料都是未经法庭质证的,可能存在一些案件立案时认定的犯罪事实在庭审时未被完全认可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被告人的量刑幅度和追诉期限。因此,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根据司法机关在立案时估量的量刑幅度的最高刑计算,犯罪人当时仍在追诉期限内,但根据法院实际宣判的刑期计算,犯罪人在立案时已超出了追诉期限,依法对其不应追诉。为避免这种矛盾情况的发生,建议将我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法定最高刑"修改为"法定最低刑"。
根据这一建议,司法机关在立案前可以根据已有的案卷材料和初步核实的案情,估量犯罪可能适用的刑法条款或量刑幅度中的最低刑来确定追诉期限。这样做既避免了对犯罪人的不公正对待,也符合国际上刑罚轻刑化的趋势。当然,按照法定最低刑追诉犯罪人可能会使部分犯罪人逃避刑罚的追究,但相比按照法定最高刑追诉犯罪人,这种做法更为可取。因为按照法定最高刑追诉犯罪人时,可能会出现法院为避免追诉时效问题而判处过重刑罚的情况。虽然这种侵害犯罪人权益的判例较难列举,但不能排除它存在的可能性。此外,按照法定最低刑追诉犯罪人还可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故意伤害罪追诉时效的相关规定。依据刑法,追诉标准按法定最高刑确定,不同刑罚有不同追诉期限。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五年;更高刑期则对应更长的追诉期限。追诉期限可因案件立案后被告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而未立案等情况而延长。
刑事案件受理后立案的时限及相关内容。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案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三十日,特别重大案件可延长六十日。立案需满足事实条件即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法律条件即存在需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况。另外,还介绍了辩护人的定义、职责和
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追诉时效的规定及其在医疗事故罪中的具体应用。文章指出,法定追诉时效期限内,司法机关不得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医疗事故罪这类结果犯罪,犯罪之日应理解为危害结果发生之日。同时,针对某些长时间后才被发现和确诊的医疗事故案件,应以实际
刑法中的追诉时效规定。根据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高刑,追诉时效期限分为不同情况,包括五年、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的不同情况,应根据与罪行最相符的最高刑来确定追诉时效。超过二十年后若仍认为有必要追究刑责,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