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是指非军职人员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根据《国防法》规定,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的行为违反了公民国防义务,直接危害国防利益。犯罪对象为正在执行职务的军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行为人必须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如果行为人没有使用暴力或威胁方法,而只是顶撞、谩骂、不服从命令和指挥等行为,则不构成本罪。
阻碍军事行动罪是指故意阻碍武装部队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行为人必须采取故意行为,即明知对方是正在执行任务的军人,却故意以暴力、威胁方法加以阻挠,导致军事行动受阻。如果行为人不知对方是正在执行任务的军人,或者行为人的行为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军事行动受阻,则不构成本罪。
判定一种阻碍军务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故意阻挠军人执行职务的目的。如果行为人仅仅是发牢骚、讲怪话、态度生硬,或者只是一般的嘲讽、辱骂,行为人并不希望对方停止、变更、放弃执行职务的结果发生,不应以犯罪论处。其次要看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暴力、威胁手段,是否因此导致军人停止、放弃、变更执行职务或无法执行职务的后果。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某种阻挠行为,但只是军人正常执行职务,或者对方虽然出现了停止、放弃、变更执行职务或无法执行职务的结果,但与行为人的行为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应以犯罪论处。
如果行为人使用暴力方法犯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并导致军人重伤、死亡,或者在犯罪时抢夺、抢劫军人枪支及其他武器装备,应当按照想象竞合犯处罚原则处理,即对行为人从一重罪处断。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区别在于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侵害的客体是军职任务的正常执行活动,侵害的对象是军人;后者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侵害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与扰乱社会秩序罪的区别在于侵害的客体和对象不同,犯罪手段和犯罪结果也有所不同。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与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的区别在于犯罪对象不同,前者仅指依法执行职务中的指挥人员和值班、值勤人员。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战时窝藏罪与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窝藏罪的界限区分。战时窝藏罪旨在帮助逃离部队军人逃避追查,目的是隐藏而非利用劳动力;而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则是为了利用逃离军人的劳动力。两者在行为表现、时间要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同时,战时窝藏罪与窝藏罪在主观要件、犯罪
阻碍军事行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阻碍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如果所阻碍的不是上述军事行动,则不能构成本罪,构成犯罪,也应以他罪如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等论处。虽有阻碍军事行动的行为,但没有造成实质损害或虽有实质损害或但不是严重损害,都不能以本罪论处。
隐瞒、谎报军情罪拒传、假传军令罪。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罪。战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