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法的构成要件(法益侵犯性)
1. 行为主体
洗钱罪的犯罪主体包括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同时也可以包括单位。
2. 行为
洗钱罪的行为表现为:
(1) 提供资金账户:指为犯罪人开设银行资金账户或者将现有的银行资金账户提供给犯罪人使用;
(2) 协助将财产转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包括将实物转换为现金或金融票据,将现金转换为金融票据或者将金融票据转换成现金,以及将一种货币转换为另一种货币;
(3) 通过转账或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
(4) 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
(5) 以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来源和性质:指采用各种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和来源,例如将犯罪所得投资于某种行业,用犯罪所得购买不动产等。
3. 行为对象
洗钱罪的行为对象为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4. 结果
洗钱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金融秩序,又侵犯了社会经济管理秩序,还侵犯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活动及外汇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观)
洗钱罪在主观方面的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掩饰、隐瞒犯罪违法所得的来源和性质,以谋取利益,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对于犯罪故意中的"明知"判断,应当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和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和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 知道他人从事犯罪活动,协助转换或转移财物的;
(2) 没有正当理由,通过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转移财物的;
(3) 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收购财物的;
(4) 没有正当理由,协助转换或转移财物,并收取明显高于市场的"手续费";
(5) 没有正当理由,协助他人将巨额现金分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频繁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划转的;
(6) 协助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转换或转移与其职业或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财物的;
(7) 其他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如果还未判刑的,则挪用公款罪的数额会累计。如果数额较大的,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
在两罪的关系上,事先收受他人贿赂而实施挪用公款的,受贿行为属于目的行为,挪用公款行为属于手段行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再收受他人贿赂的,受贿行为属于结果行为,挪用公款行为属于原因行为。根据1998年司法解释第七条之规定,即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