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出于个人私利或情感因素,对明知无罪的人追究刑事责任,对明知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错误判决的行为。
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行为包括:
一、对明知是无罪的人使他受追诉的行为:无罪的人指的是无违法犯罪事实、不构成犯罪或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等情况下的个人。使他受追诉是指对无罪人员进行侦查、起诉或审判等刑事诉讼活动,违背法律原则,出于徇私徇情的目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行为:有罪的人指的是构成犯罪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个人。故意包庇是指故意隐瞒、销毁证据或其他手段,以阻止对有罪人员进行立案、侦查、起诉或审判。包庇行为可以涉及全部或部分犯罪事实和情节。此外,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违法变更强制措施、提供虚假材料和意见、故意作虚假鉴定等行为也可构成该罪。
三、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枉法裁判指的是有罪判无罪、多罪判少罪、无罪判有罪、少罪判多罪或重罪轻判等错误的判决。这种行为只发生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只有刑事审判人员才能构成该罪。
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滥用职权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而是属于结果犯,涉及滥用职权罪与渎职罪中的罪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于滥用职权行为导致的重大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应依法认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渎职罪中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犯罪,特别是导致公共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导致他人死亡的情节。狭义上,此类犯罪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广义上还包括多种类型,如徇私舞弊型、滥用职权型和玩忽职守型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国家机关运作,也给国家和人
渎职罪的量刑问题。渎职罪的量刑不仅考虑贪污金额,还包括犯罪细节、结果、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保证量刑公平合法。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法官会综合考虑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