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出于徇私、徇情的目的,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追究刑事责任,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在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的行为。
徇私枉法罪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即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中的行为。其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该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徇私枉法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涉嫌徇私枉法罪的行为满足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司法工作人员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违反法律手段,以追究明知是无罪的人的刑事责任为目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
司法工作人员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违反法律手段,故意包庇明知是有罪的人,使其不受立案、侦查、起诉、审判。
司法工作人员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违反法律手段,故意使罪重的人受较轻的追诉,或使罪轻的人受较重的追诉。
在立案后,司法工作人员采取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其他违反法律手段,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而不采取,或者虽然采取强制措施,但中断侦查或超过法定期限不采取任何措施,实际放任不管,以及违法撤销、变更强制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脱离司法机关侦控。
徇私枉法罪的客观表现,包括对明知无罪的人进行追诉、对明知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以及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徇私枉法罪侵犯的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司法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办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渎职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具体介绍了滥用职权罪和徇私枉法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构成要件。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导致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将可能构成犯罪,并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滥用职权是否属于监察委管辖范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监察委有权管辖的范围之内的。监察委作为监察机关,对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滥用职权行为。监察委有权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调查、审查和追究责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
社会团体成员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的问题。罪行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社会团体成员若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滥用职权造成损失,也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