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盗窃未遂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盗窃行为的目标是数额巨大的财物,即使未能实际窃取到财物,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盗窃行为的目标是珍贵文物,即使未能实际窃取到文物,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以上两种情形外,如果盗窃行为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犯罪是一种侵财性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窃取财物的数额上。盗窃未遂虽然没有实际窃取到财物,但如果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目标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仍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相关法条,盗窃公私财物并造成财物损毁的处理规定如下:
如果盗窃行为采用破坏性手段,导致其他财物损毁,将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如果同时构成盗窃罪和其他犯罪,将选择一项较重的罪名从重处罚。
如果在实施盗窃犯罪后,为掩盖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毁坏其他财物,将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犯罪数罪并罚。
如果盗窃行为未构成犯罪,但损毁财物构成其他犯罪,将以其他犯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七条的规定,如果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可以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如果盗窃行为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如果行为人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如果被害人谅解行为人的盗窃行为,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如果盗窃行为的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