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 > 共建房税费谁承担?比例如何分配

共建房税费谁承担?比例如何分配

时间:2024-06-24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811
在我国,公民和企业都应该依法纳税,共建的房屋也要依法纳税,那么共建房税费谁承担?比例如何分配,关于共建房税费谁承担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共建房税费谁承担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案例解析:合资合作建房税费分配引纠纷

背景

2010年10月18日,原告匡某某与被告谢某某之夫黄*平从刘某处购得位于金南居委会四组的一块土地用于建房。房屋建成后,2014年12月27日,原、被告对建房进行结算,并对房屋进行分配。原告匡某某分得该栋房屋一、二层门面及第四层住房,被告谢某某分得该栋房屋的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层房屋及作为隔热层的第十二层。

纠纷

办理产权证时,双方共同配合,共同出资交纳建安税,双方各交自售房部分的销售税。原告按规定缴纳了全栋房屋的土地报批、规划、房产、质监、行政罚款等“两违”办证费用共计239425.58元,后由于双方对该费用分摊比例存在争议,原告谢某某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谢某某承担一半的两违办证费。而被告谢某某主张税费应按所分配房屋面积比例分配,自己不应该承担一半的税费。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由于原告匡某某与被告谢某某系合伙建房,双方在合伙前对合伙费用没有约定,房屋建成后,双方对合伙建房进行结算,并签订了分房协议,依据分房协议约定,由双方共同出资缴纳建安税,销售税由双方各交自售房部分,由于本案的税费并未涉及自售房部分的销售税,故涉案房屋的税费应由反诉原、被告各承担一半。对被告谢某某主张的登记费、服务费、测绘费及建筑安装营业税应根据被告谢某某分得房屋面积进行计算,由于原、被告在合伙建房时对房屋的税费没有约定,且在分房协议中明确建安税由双方共同承担,故对该主张不予支持。即由原告匡某某缴纳的合伙建房税费239425.58元,由原告匡某某承担120188.79元,反诉被告谢某某承担119236.79元。

律师解析:共建房税费谁承担,比例如何分配

背景

在合作合资建房过程中,由于法律知识不熟悉,常常会引发纠纷。因此,对于共建房税费的分配问题,成为了法律咨询的热点。

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合伙的债务应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偿还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债务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纠纷解决

对于像案例中的合作合资建房情况,原被告双方应在共建房合同中明确约定建房税费的分配。如果在未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合同双方不论所得房产面积,都应平均分配税费缴纳责任。因此,在合作合资建房过程中,双方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税费的分配方式,以避免后续的纠纷发生。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

    关于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当当事人接到法院传票后选择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法院可采取缺席判决或撤诉措施,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应后果。具体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和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 成年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应承担责任

    白某某三个儿子在成年后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白某某年事已高,面临居住和生活费用问题,法院最终判决陈乙和陈丙每年支付赡养费,而陈甲因提供住房给白某某居住,不再承担赡养费责任。法院此判决体现了法治权威,同时也维护了道德风尚。

  • 对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
  •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 股权恶意转让后可以打撤销权纠纷官司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