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扭送?
时间:2024-11-06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一、扭送的法定情形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扭送的规定和法律地位
一、《刑事诉讼法》第63条对扭送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任何公民都有权利立即扭送具备以下情形的人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1.正在实施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现;2.通缉在案;3.越狱逃跑;4.正在被追捕。
二、扭送的法律地位
关于扭送的法律地位,理论界一般不认为其是一种强制措施。例如,《刑事诉讼法学》一书指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强行剥夺或限制的方法。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五种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和拘留。这实际上排除了扭送作为一种强制措施的性质。然而,强制措施的本质特征在于强行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旨在防止其逃跑、自杀、毁灭、伪造证据、威胁证人或继续犯罪,以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从这个角度来看,扭送恰恰符合强制措施的根本特征,并旨在实现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因此,扭送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强制措施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刑事诉讼法》将扭送放在了“强制措施”这一章中进行规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法扭送:权利与限制
刑事诉讼中的扭送行为,包括其定义、权利与限制。公民在特定情况下有权将犯罪嫌疑人扭送给司法机关处理。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协助打击犯罪的权利。但扭送对象只能送往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这一限制对保护扭送对象和应对反抗威胁不利。建议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范围
-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在法律实施中如何协助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民在遭遇正在实施犯罪、通缉在案的犯罪嫌疑人、越狱逃跑犯以及正在被追捕的犯罪分子时,可以将其扭送至司法机关。公民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与犯罪分子共同斗争,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
公民的依法扭送行为
公民的扭送权利及其法律意义。公民扭送是阻止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扭送行为体现了公民的人权和社会正义。公民的扭送权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是正当且合法的。司法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保证金以确保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扭送行为能够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免受犯罪侵害
-
扭送派出所是否可以
除司法机关外,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基层公安保卫组织或人员都有义务接受扭送对象。但对扭送对象的处理权仍只归于司法机关。这样才能真正便利扭送,鼓励扭送。扭送是指公民将当场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的行为。满足扭送条件的,公民有权利扭送。从我国
-
扭送错误且被扭送人受伤公民要赔偿吗
-
扭送造成违法人员受伤由谁赔偿
-
对方把自己的东西卖了钱也不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