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的分类是指对证据进行理论研究中,根据证据本身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在理论上对证据进行的逻辑划分。
这种分类有助于揭示不同证据的特征,并有助于全面、正确地收集证据,从而保证对案情的正确认识。
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未经复制、转述的证据;传来证据是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经过复制、转述的证据。
区分意义:原始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
有罪证据是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和犯罪行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为的证据;无罪证据是能够否定犯罪事实存在,或者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
间接证据与原始证据不符的证据,就是无罪的证据。
言词证据是指以言辞为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人的陈述;实物证据是指以物品、痕迹和具有证据价值的书面文件为表现形式的证据。
直接证据是能够单独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不能单独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实,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的证据。
运用间接证据的原则:
(1)间接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2)间接证据必须全面反映案件事实,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
(3)间接证据之间,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没有矛盾;
(4)间接证据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具有唯一性。
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特点:具有教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审查物证采取的方法:辨认、鉴定、侦查实验、将物证与其他证据联系起来对照分析。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和其他物品。
与物证的主要区别:书证是借助于文字、符号、图画等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是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来证明案件事实。
特点:具有直接证明性、稳定性、物理性和思想性。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做的陈述。
特点:是证人对案件有关情况的客观陈述;作陈述的人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容易受到证人的主观能力和案件客观条件的影响。
证人资格:了解案情;能够正确表达意志;能够认识作证的法律后果并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被害人陈述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就其了解的案件有关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鉴定意见是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作出的书面结论。
特点:具有特定的书面形式;仅限于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是一种专家意见,具有强烈的客观性。
作用:揭示物品、痕迹证明价值的主要手段;解决专门问题的主要方法;审查和鉴别其他证据的重要方法。
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进行的勘查、检验后所作的记录。根据内容可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体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等。
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录。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用于证明案件情况的资料。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刑讯逼供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手段强迫其作口供的行为。构成此罪必须满足主体、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要件。触犯刑讯逼供罪的行为人将受到法律严惩,若导致人员伤残或死亡,将从重处罚。需注意,非法
公安能否认定伪造证据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伪造证据的相关法律条文。文章介绍了司法工作人员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徇私枉法行为,以及伪造证据罪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罪的区别。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伪造证据罪的量刑标准。
刑讯逼供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应予立案的七种情形,并比较了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包括犯罪目的、犯罪条件、侵害对象和主体要件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