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作为一种证据,只有在经过查证属实后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口供是孤立的,未经查证或查证不实,那么它不能作为定罪的依据。这一点已经由立法明确规定。
依法获取的口供一旦经过查证属实,就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查证口供的过程实际上是收集其他证据、审查判断所收集证据的过程。审查口供的真实性必须依赖足够的其他证据。口供作为一种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在无法证明自身真实性的情况下,也就失去了独立证明案件事实的可能性。
非法获取的口供,即使经过查证属实,也不应当承认其证据效力。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严禁使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来收集证据。而中国刑法将刑讯逼供行为规定为犯罪。长期以来,对于非法获取的口供,例如通过“屈打假招”等手段获得的口供,在实践中往往不会被采信。然而,对于非法获取的“真实”口供是否应该被采信,存在较多争议。
承兑汇票中最后持票人的确认问题,包括公示催告中失票人的身份确认、背书转让的连续性证明、票据交付行为的法律效力及票据返还请求权的模糊概念等。对于不诚信的出卖人及中间人倒卖票据导致的纠纷,法律界存在不同观点和处理方式。同时,对于票据权利的返还和赔偿也存在
询问证人和被害人的法律程序和方式。侦查人员需充分了解案件和证人情况,选择适当的询问地点,个别询问证人,保障证人权益,并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询问。询问被害人时需考虑其特殊地位,既认真听取陈述,又要注意分析陈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保护其个人隐私和人身
股权质押期限届满后的效力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同时,房屋抵押贷款通常需要抵押房产证,而欠债人即使没钱还,起诉仍有一定意义,可以明确债务关系并获得法律保障。
股权质押是否需要登记以及股权质押后是否允许进行减资操作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股权质押必须经过出质登记手续才能设定质权法律效力。在质押期间,原持有者不得转让股权,除非与质权人协商一致。关于减资操作,一般不支持在股权质押阶段擅自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