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审判阶段 > 死刑复核程序 > 死刑复核程序变迁

死刑复核程序变迁

时间:2024-07-14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1373
回首死刑复核权的下放(1980~1983),争议(1996~1997),回归(2004~2006)3个主要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

中国死刑复核权的演变

下放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公布,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废止过去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原第13条规定发布的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这意味着死刑复核权终于收归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2月1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批准,允许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犯有严重罪行的死刑案件。这一决定开启了死刑复核权下放的序幕。然而,这个决定持续了27年之久,超出了原本的预期。两个月前,死刑复核权回收的最后法律障碍被解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删除了原第13条。根据原第13条,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死刑案件的权力。

争议

27年来,死刑复核权下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争议,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下放到争议再到回归,这三个阶段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道路。下放阶段发生在1980年至1983年期间。在1979年通过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而,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刑事案件,如“控江路事件”,加剧了对死刑复核权下放的需求。因此,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死刑复核权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争议阶段发生在1996年至1997年之间。在这段时间内,不少人对死刑复核权下放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经济犯罪和外籍人士的死刑复核权仍由中央掌握,这意味着官员的死刑核准更为慎重,外籍人士享受着特殊待遇。然而,在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死刑复核权归属最高人民法院。回归阶段发生在2004年至2006年之间。在这个阶段,中央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将死刑复核权回收到最高人民法院。经过准备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增设了刑事审判庭,负责死刑复核工作。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人民法院组织法》,废止了死刑复核下放的法理依据。

回收

死刑复核权的回收是在十六大后开始的。中央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小组,推动司法体制改革。2004年至200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死刑复核权的回收。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增设刑事审判庭,负责死刑复核工作。经过准备工作,2006年10月31日,《人民法院组织法》被修改,废止了死刑复核下放的法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死刑复核程序是对原审裁判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救济程序。复核案件需进行书面审理,由3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必须被听取。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出的请示要认真研究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的死刑复核权回归到最高人民法院,体现了中国朝着法治社会的发展方向。

最高法研究制定死刑适用指导意见

最高法正在紧急研究制定故意杀人、抢劫、毒品、故意伤害等案件适用死刑的指导意见,旨在为全国高、中级人民法院在判处死刑案件时提供指导。

初步指导意见已出台

据悉,最高法已经发布了初步的指导意见,但“正式意见还需等待死刑复核权回收后进行进一步调研以完善”。

最高法副院长熊*国的讲话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国表示,目前最高法正在进行调研,以制定更为完善的指导意见。他指出,这些指导意见将有助于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和合法性。

熊*国还强调,最高法的指导意见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为高、中级人民法院提供判决死刑案件的依据,以保证刑罚的适用与公正。

推动司法公正和权威

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司法公正和权威,确保死刑案件的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并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最高法的指导意见将为全国各级法院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准则,以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合法、公正、透明。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提起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 死刑复核程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 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 死刑复核与核准的区别
  •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
  • 法律对死刑复核报告的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