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起,《刑事诉讼法》赋予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而高级人民法院则负责核准死缓的权力。随后,在1983年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重大暴力犯罪案件的核准权再次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最终,死刑核准权落到了最高院,这表明在现代社会,生命权作为最高的人权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坦率地说,现行的死刑核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过去,刑诉法和人民组织法将死刑核准权部分下放,这是当时“严打”政策的需要。根据这一政策,最高人民法院在1983年9月7日发布了《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明确规定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案件的核准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事法院行使。这导致了《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在死刑核准权上的冲突。
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死刑核准制度,是践行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的具体体现。这一宪法承诺完全符合现代各国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法律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和强制。当法律遵循社会价值的基本方向,即对人格权和生命权的保护时,司法审判权不仅要严格执法,更重要的是强调法律正义高于一切,而不是法律至上。犯罪的制裁只是结果的适用,而不是过程的实现。我们得到了结果,但未必完美地遵循了法律的程序。因此,我们应该转变处理模式,从制裁向教育转变。真正的法律价值体现在教育到制裁的过程中,制裁是最后的选择,应该轻刑重教。然而,当今社会的法治观念往往是制裁在先,教育在后,这使得法律成为我们行为规范的被动教育,体现了人们对法律信仰的懒惰情绪。
然而,当提到死刑复核权时,我们似乎认为死刑复核是唯一的法律惩罚,却往往忽视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死刑难道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一种制裁方式吗?我们之所以对众多枪毙罪犯只有憎恨而没有悲悯之心,正是因为我们根深蒂固地拥有重刑罚的传统理念。难道只有通过适当的惩罚才能将罪恶从人类灵魂中剔除吗?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偏执的惯性。我们几乎已经失去了挖掘内心罪恶的决心和意识,总是认为罪恶一旦消失就永远结束了。然而,罪恶只是暂时休眠,因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只有通过道德的提升才能净化罪恶。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