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当前中国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了50项改革措施,涉及八个方面。
纲要中提到,在未来五年内,最高法将采取积极行动,收回地方各级高院对目前部分死刑案件的死刑核准权。这一举措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再次引发热议的司法命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治安恶化的背景下,法学界就已形成共识,死刑复核权的下放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这种死刑复核模式在严控死刑适用和统一死刑适用标准方面屡遭司法界及法律人士的批评,也成为落实2004年新修订宪法中关于保障人权相关规定的障碍。
据最高法一位权威人士透露,最高法内部曾多次探讨废除地方高院的死刑复核权,但由于人员编制等问题一直未能决策。然而,今年中央同意最高法新增三个刑庭专司死刑复核,并增加了相应的法官编制。同时,还展开了300-400名专司死刑复核工作人员的招聘和内部选调工作。可以说,收回死刑复核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未来的死刑复核工作将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死刑的数量,而且会朝着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这一举措不仅符合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有利于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
新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最早见于1954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当时规定死刑复核权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共同行使。然而,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上收死刑复核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这一立法规定的目的在于严控死刑的适用。然而,由于当时的高犯罪率,使得最高法院难以承受可判死刑的案件数量。
1980年2月1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对1980年内的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等犯有严重罪行应当判处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