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刑复核权回收最高人民法院之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复核后的裁判方式规定如下:
上述规定明确了死刑复核案件可以采取核准、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裁判方式。
1、原则上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
死刑复核权回收后,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4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2007年2月28日起施行,对死刑复核的裁判方式进行了改革。
该规定第一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的原则。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例如,对于数罪并罚案件中一人有两罪以上被判处死刑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对于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情况,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同样地,在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可以采取类似的裁定方式。
对于“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量刑不当”的情况,规定由原来的“应当改判”修订为“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由此确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以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裁判为原则的新的裁判方式。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贯穿于整个诉讼始终。 自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 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