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刑复核权回收最高人民法院之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复核后的裁判方式规定如下:
上述规定明确了死刑复核案件可以采取核准、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裁判方式。
1、原则上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
死刑复核权回收后,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4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2007年2月28日起施行,对死刑复核的裁判方式进行了改革。
该规定第一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的原则。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例如,对于数罪并罚案件中一人有两罪以上被判处死刑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对于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情况,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同样地,在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可以采取类似的裁定方式。
对于“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量刑不当”的情况,规定由原来的“应当改判”修订为“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由此确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以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裁判为原则的新的裁判方式。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该程序有助于保证死刑适用的正确性,控制死刑的适用以实现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同时也是严格死刑规格、统一执法尺度的关键程序。对于保障公民权益、防止错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