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刑复核权回收最高人民法院之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复核后的裁判方式规定如下:
上述规定明确了死刑复核案件可以采取核准、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裁判方式。
1、原则上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
死刑复核权回收后,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4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自2007年2月28日起施行,对死刑复核的裁判方式进行了改革。
该规定第一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只能作出核准死刑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的原则。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改判。例如,对于数罪并罚案件中一人有两罪以上被判处死刑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对于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情况,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同样地,在一案中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可以采取类似的裁定方式。
对于“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量刑不当”的情况,规定由原来的“应当改判”修订为“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由此确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以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裁判为原则的新的裁判方式。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