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对于死刑复核发回重审的案件,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原判决或者裁定认定的案件事实不清楚,定案证据不能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或者证据本身未能查证属实。判决所认定的罪行有遗漏,或者认定被告人量刑情节的证据不充分及其他证据需要补充而被上级法院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第一审或者第二审法院违反公开审判的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被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原判决或者裁定混淆了被告人的犯罪性质,适用罪名错误,或者引用法律条款不当而被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对被告人是否应受刑罚处罚判断失误,或者处刑过轻或过重而被发回。
由于发回重审存在以上四种不同类型,上级法院在发回重审时以及重审法院在审判发回案件时,所要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发回重审适用的对象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也有所侧重。
当发回重审适用于一般案件时,其着重显现的是纠正错误的一般功能。当发回重审适用于特殊案件,包括死刑立即执行或者死刑缓期执行案件时,其限制死刑的特殊功能则非常突出。
发回重审的一般功能在于否定原审法院及二审法院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直接导致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归于无效,使案件回到初始状态,并重新开始法定的诉讼程序。就性质而言,它属于刑事诉讼“程序倒流”,即公安司法机关将案件倒回到前一个诉讼阶段并进行相应的诉讼行为。发回重审并非一种案件审理方式,也非一种审级制度,而是上级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方式。
立法设置该制度的意图是通过上级法院将案件发回下级法院,由下级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审判,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强化下级法院的审判职能,促进下级法院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进而作出公正裁判。这符合我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以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重新收回死刑复核权的背景和原因。历史上,死刑复核权曾下放给地方,随着国家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最高法院重新收回这一权力。这一变革提升了刑事审判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对国家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包括审查起诉阶段、一审阶段、二审阶段和死刑复核阶段的阅卷范围。辩护律师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卷权限,需要携带相应的手续。在死刑复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不允许律师进行阅卷操作。再审案件的阅卷范围则根据审理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