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对于死刑复核发回重审的案件,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原判决或者裁定认定的案件事实不清楚,定案证据不能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或者证据本身未能查证属实。判决所认定的罪行有遗漏,或者认定被告人量刑情节的证据不充分及其他证据需要补充而被上级法院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第一审或者第二审法院违反公开审判的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被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原判决或者裁定混淆了被告人的犯罪性质,适用罪名错误,或者引用法律条款不当而被发回。
这种类型的案件是因为对被告人是否应受刑罚处罚判断失误,或者处刑过轻或过重而被发回。
由于发回重审存在以上四种不同类型,上级法院在发回重审时以及重审法院在审判发回案件时,所要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发回重审适用的对象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也有所侧重。
当发回重审适用于一般案件时,其着重显现的是纠正错误的一般功能。当发回重审适用于特殊案件,包括死刑立即执行或者死刑缓期执行案件时,其限制死刑的特殊功能则非常突出。
发回重审的一般功能在于否定原审法院及二审法院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直接导致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归于无效,使案件回到初始状态,并重新开始法定的诉讼程序。就性质而言,它属于刑事诉讼“程序倒流”,即公安司法机关将案件倒回到前一个诉讼阶段并进行相应的诉讼行为。发回重审并非一种案件审理方式,也非一种审级制度,而是上级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方式。
立法设置该制度的意图是通过上级法院将案件发回下级法院,由下级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审判,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强化下级法院的审判职能,促进下级法院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进而作出公正裁判。这符合我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以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的保障与控辩平衡诉讼模式的构建。文章指出,死刑复核程序对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和防止死刑滥用具有重要作用。保障辩护权有助于控辩双方平等对抗,体现对生命权的尊重。然而,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行使存在复杂性,要求辩护律师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
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刑复核程序。该程序旨在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核准审查,确保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的正确性,是中国司法制度的独特之处。其任务是全面审查死刑判决或裁定,防止错杀,坚持慎杀,并统一执法尺度。该程序仅适用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单一、适用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与意义,该程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与谨慎态度。该程序旨在保证办案质量、正确适用死刑、防止错杀,并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长治久安。中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特殊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是特殊程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判对象和核准权
死刑案件在三级终审制度下的复核程序。当二审判决为死刑且未立即生效时,需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核准。维持原判后,如被告人继续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会依法处理。大部分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会核准原判,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