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活动由审理和裁判两部分组成。审理是指在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并确定如何适用法律的活动。裁判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认定的证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对案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作出处理结论的活动。审理是裁判的前提和基础,裁判是审理的目的和结果。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审判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诉讼阶段,决定着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以及刑事追诉的成功与否和国家具体刑罚权的实现。
人民法院行使刑事审判权具有以下特征: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即没有起诉就没有审判。相比之下,公安、检察机关行使追诉权具有主动性,即在发现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必须立案并进行侦查和提起公诉。审判程序启动的被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没有检察机关或自诉人的起诉,法院不能主动审判某个案件;不能审判控方未指控的犯罪事实;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没有提起反诉,法院不能主动审理反诉案件;没有被告人一方的上诉或检察机关的抗诉,上一级法院不得启动第二审程序等。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也具有独立性。法官在评议时有权独立地、平等地发表意见。正如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这意味着法院在审判中不受其他权力干涉,独立行使审判权。
法院在审判中保持中立的诉讼地位,相对于控辩双方保持中立。法院只代表法律,在社会利益(检察官)和个人利益(被指控人)之间保持中立。审判中立是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规定,人人在受到判决时和被刑事控告时,有权享受独立无私法庭的绝对平等、公开的听审。中立性有一些具体要求,例如与案件有牵连的人不能担任该案件的法官,法官不得与案件的结果或纠纷各方有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关系,法官不应存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诉讼参与者的偏见等。
刑事案件一经起诉到法院,就产生诉讼系属的法律效力,法院有义务和权力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审判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否则可能导致审判活动无效并需要重新进行。
案件的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审查所有证据,并以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为前提作出判决。
审判活动应当公开进行,除了为了保护特定的社会利益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其他案件都应当公开审理,以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即使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也应当公开。公开审判是摒除司法不公的最有力手段。
公正是诉讼的终极目标,是诉讼的生命。审判应依照公正的程序进行,最大限度实现实体上的公正。审判的公正性也源自于裁判者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法院的生效裁判对于案件的解决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一旦判决生效,任何一方原则上不能要求法院再次审判该案件,其他机关也不得重新处理该案件,有关各方都有履行裁判或不妨害裁判执行的义务。这是因为审判是现代法治国家解决社会纠纷和争端的最后一道机制。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