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申请回避权滥用怎么应对
当事人申请回避权,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四十六条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当事人行使该项权利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但在审判实践中,笔者发现,当事人滥用该项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申请审判人员回避时更为严重,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当事人申请回避时,申请回避的对象,主要包括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等,对审判人员申请回避时,除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外,还应严格依照2000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的规定进行。但实践中,有些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在法院确定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通知其参加诉讼时,恶意滥用申请回避权。主要表现;一是故意编造对方当事人与该案审判人员有亲戚、朋友、同学、老乡、战友等某种利害关系而申请回避;二是不向承办法官或合议庭组成人员申请回避,而是,向人大、政法委、上级法院、院领导或有关信访部门,写反映材料,凭空编造审判人员与对方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要求上级有关部门或院领导查处,并申请回避;三是在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后,不申请回避而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四是无正当理由既不申请某个审判人员或审判庭回避,而是申请整个法院回避。
实践中,为平息当事人对法院或法官的合理怀疑,减少当事人涉诉上访,通常做法是,只要当事人有上述情形反映,既不审查其申请回避的理由是否正当,承办人或合议庭便主动退出,不愿审理此案,有时院领导也出面做工作,让承办人主动回避,不是更换承办人,就是更换合议庭,甚至,整个法院主动回避,申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这种做法,固然能消除一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对立情绪,却以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不仅不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而且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因此,笔者建议,对当事人申请审判人员回避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最高法院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该回避的回避,凡不符合回避条件的,应予以驳回,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问题。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受到时间限制,事后提出可能存在不同情况。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告知当事人回避申请权利。应当回避但未回避的行政行动可能会受到质疑,未回避做出的行政行动应当可撤销,除非当事人放弃申请权。回避目的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