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时间:2025-04-20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9210
网友问:

在诉讼法学理论上,回避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划分。然而,根据其实施方式的不同,回避一般被划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

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

根据第28条的规定,自行回避制度旨在通过公安司法人员的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人为因素,使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员自觉退出诉讼活动。

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指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向他们所在的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的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重要诉讼权利。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

根据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因此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指令回避

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到法定回避情形但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时,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

指令回避是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回避的划分依据

回避的划分还可以根据申请回避是否需要提出理由进行进一步划分,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两种。

有因回避

有因回避,也称为附理由的回避,指的是拥有回避申请权的诉讼参与者只有在案件具备法定的回避理由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要求有关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申请。

无因回避

无因回避,也可称为强制回避或不附理由的回避,指的是有权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无须提出任何理由,即可要求法定数量的司法人员回避。一旦提出这种申请,这些公安司法人员即可回避。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无因回避制度。因此,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时,一般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某一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的回避理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第一章:公文的作用和原则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作用、原则、种类和格式。公文用于传达、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等,对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公文处理需遵循精简、实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确保机密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文章还介绍了常用公文种类如命令、指示、通知等,以及公

  • 一、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 行政诉讼证据种类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种类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评估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

  • 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

    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实施细则,内容包括规范公司客户资产管理活动、适用范围、业务准则、业务资格、资产管理合同、风险控制制度、自律管理和监督管理、创新业务、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种类等。公司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维护客户权益,诚实守信,勤勉

  •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
  •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
  • 法院工作人员违反取得的职务要撤销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