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避

时间:2024-03-22 浏览:3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84
回避,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一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有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处理时,退出该案的审理的一项制度。

审判人员回避的方式及条件

自行回避

审判人员在承办案件时,如果认为自己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可以主动提出回避申请。这种回避方式是审判人员自行决定的。

当事人申请回避

当事人在认为审判人员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时,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他们退出该案的审判。这种回避方式是当事人主动要求的。

无论是自行回避还是申请回避,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申请回避的情形有三种。

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本案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当事人是实体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只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参加诉讼,而不能以当事人的办案人员的双重身份出现,所以必须回避。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是指本案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种近亲关系可能会影响审判人员的主观情感,从而使其偏袒一方。此外,近亲属与案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事实上的利害关系,也是回避的必要条件。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如果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审判人员自身的利益,即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审判人员也应该回避。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除上述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之外,如果审判人员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其他关系,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也需要回避。

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一,审判人员应当自动回避。当事人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也应及时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此外,这些关于审判人员回避的规定同样适用于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