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人员在承办案件时,如果认为自己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可以主动提出回避申请。这种回避方式是审判人员自行决定的。
当事人在认为审判人员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时,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他们退出该案的审判。这种回避方式是当事人主动要求的。
无论是自行回避还是申请回避,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申请回避的情形有三种。
本案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当事人是实体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只能以当事人的身份参加诉讼,而不能以当事人的办案人员的双重身份出现,所以必须回避。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是指本案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种近亲关系可能会影响审判人员的主观情感,从而使其偏袒一方。此外,近亲属与案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事实上的利害关系,也是回避的必要条件。
如果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审判人员自身的利益,即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审判人员也应该回避。
除上述近亲属和利害关系之外,如果审判人员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其他关系,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也需要回避。
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一,审判人员应当自动回避。当事人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也应及时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此外,这些关于审判人员回避的规定同样适用于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我国刑事诉讼中止恢复审理的期限和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对于中止恢复审理期限,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中止原因消失后应恢复审理,且中止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关于刑事案件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和鉴定人,其中证人不适用回
民事诉讼庭审过程的程序及法庭纪律,包括庭前准备、宣布规则和纪律、法官入庭及报告庭审准备情况,以及正式开庭活动。庭审程序严谨,包括核对身份、宣布开庭、询问回避等步骤,以确保庭审的公正、有序进行。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