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之一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长期投资。
审计目标之二是确定长期投资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审计目标之三是确认长期投资的增减变动及其收益(或损失)的记录是否完整。
审计目标之四是核实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成本法或权益法)是否正确。
审计目标之五是核对长期投资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
审计目标之六是确认长期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程序之一是获取或编制长期投资明细表,按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分别列示,并复核加计数是否正确,与明细账和总账的余额进行核对。
审计程序之二是检查长期投资入账基础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应查阅董事会有关决议,并取证。
审计程序之三是核算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和应计利息是否按规定恰当地进行了核算。
审计程序之四是检查年度内长期投资增减变动的原始凭证,并追索其变动的原因及授权批准手续。
审计程序之五是核实长期投资的核算是否按规定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对于采用权益法的,应获取被投资单位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会计报表。如果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则应考虑对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适当的审计或审阅程序。
审计程序之六是检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在分类上相互划转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审计程序之七是了解股票和债券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值,并作出详细记录。当市值与成本存在显著差异时,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恰当的披露。
审计程序之八是检查对外长期投资是否超过被审计单位净资产的50%。若超过,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恰当的披露。
审计程序之九是验明长期投资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适当披露。
公司解散后的清算程序及时间。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后需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完成清算后申请注销公司登记。清算程序包括公告、清欠债务、安置员工、审计等,全过程至少需要120天或更长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公司实际情况。公司解散清算没有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