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分析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根据各单位正常的投入产出比,确定单位产成品的入库是否正常,进而判断有无将产品从“后门”销售转入“小金库”的可能。价格分析是另一种法律专业术语,依据会计资料中所记录的上期各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确定上期主要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然后依据这一价格乘以本期销售量,计算出本期销售收入,并将此收入与本期账面销售收入进行对比,看看两者是否大体一致。如相差较大,则很可能存在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的情况。
实物勘查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指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能见的实物通过实地勘察,然后与账面核实的方法。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先到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看被审计单位有无闲置固定资产,尤其是闲置的可出租的房屋和可进行对外加工、作业的机器设备,以及下脚料、副产品的管理、销售等情况,并走访和询问有关人员,掌握情况后再查阅有关收入账簿。若账簿中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部分收入,则该单位存在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例如对某单位审计时,审计人员了解到该单位出租房屋较多,且账面反映出的收入很少,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承租人的合同和交纳租金情况,发现几年来该单位几个管理人员将几万元的出租收入账外私分。
在企业经营业务中,如果企业隐瞒货物的销售额,一定要隐瞒货物的销售数量,而货物的销售数量是要受“期初存货十本期进货=本期销货十期末存货”这一公式制约的。如果注意检查实际收付记录,加上实地盘点存货,就可以找出破绽。这一方法适用于货物存量少的单位。对于货物存量大的单位,审计人员可以先对材料、产成品会计及仓库保管员所管理的材料、成品等物资的出入库账册所记载的收(入库)。付(出库)、余(账面库存)进行核对,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某些品种进行实地盘点,并加以综合分析,必然使隐匿的收入显现。
往来款项函证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用于解决企业为了要隐瞒销售行为,必然要假借“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等负债类科目,然后借故提取现金或转出后用其他银行存款形式存入账外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审计人员只要通过发询证函和必要的外调进行往来账核对,定能查个水落石出。
会计业务配比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指的是一项会计业务的发生,必然和其相应的会计业务相互配比。如某些产品销售业务的发生必然和其有关的运输费用相配比,在审计中,若发现企业只在账面上反映“运费”,而无与运输费用发生相关的销售业务,就有可能存在收入不入账的情况。
企业生产能力、产量核对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指的是审计人员可以把企业生产部门的生产统计日报、月报和年报中反映的产量与会计账表中反映的产品(含次品)入库数量进行核对,若数量不相符就有可能存在账外产品,当然也就存在账外收入。审计人员也可以根据生产部门的统计数量掌握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出产品的产量,并通过该企业的产销比率计算出应实现收入数和企业实际销售收入数相比较,若相差较大,就很可能存在着隐瞒收入的问题。
例外查询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根据该单位正常的内部制度,查找例外线索,然后进行深查的方法。如在某单位进行收入审计时,审计人员在了解销售权在经营部门的情况下,发现几笔大额应收账款的当事人是公司下属部门的负责人,这就是一个例外情况。通过找当事人谈话并运用函证法,证实了这几笔应收账款均为虚挂,而且早就被当事人挪用。
从“银行对账单”入手的审计方法是一种法律专业术语,用于解决有的企业隐瞒销售收入,将产成品不入库、不记账、直接销售,所得款项不做销售收入,而且在“银行存款”账户的存入数和转出数中都不做会计记录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审计人员交银行对账单所列存入笔数与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中的存入笔数进行核对,并附以必要的调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不合规发票的内涵及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不合规发票包括违反发票管理办法规定的发票和本身不具合法性的发票。审计报告中常出现被审计单位存在“入账发票不合规”的共性问题。对于不合规发票的处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审计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内容。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后提交的书面文件,旨在表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的意见。工程竣工验收则是工程项目完成所有设计和合同要求后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编制验收报告和提交一系列相关文件资料。通过验收备
审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汇总审计差异并确定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相关事项进行沟通和签字确认,编制各种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并草拟审计报告等。审计团队还就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和内部控制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