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处罚只能由法院作出,而不起诉决定书是由检察院作出的,因此不起诉决定书并不算作刑事处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7和第175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我国的不起诉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
法定不起诉,也称为绝对不起诉,具体条件如下:
从诉权的角度来看,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检察院并不具有诉权。例如,对于只有被害人才能提起诉讼的案件,控诉权归被害人行使;或者诉讼权已经消失,例如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因此,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决定,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酌定不起诉,也称为相对不起诉或轻罪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8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有权酌情决定是否起诉。
存疑不起诉,也称为证据不足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5条的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做法与“疑罪从无”的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精神,有助于保障人权。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刑事不起诉的种类及适用条件规定。包括补充侦查的案件、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案件、没有犯罪事实或情节轻微的案件等。对于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或情节轻微的案件,检察机关会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对于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也进行了规定。在刑事不起诉的案件中,
未成年刑事案的记录和查询机制,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犯罪者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不对公众开放,仅供司法机关办案使用。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我国刑罚体系的设计以及法律的分类和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