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处罚只能由法院作出,而不起诉决定书是由检察院作出的,因此不起诉决定书并不算作刑事处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7和第175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我国的不起诉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
法定不起诉,也称为绝对不起诉,具体条件如下:
从诉权的角度来看,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检察院并不具有诉权。例如,对于只有被害人才能提起诉讼的案件,控诉权归被害人行使;或者诉讼权已经消失,例如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因此,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决定,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酌定不起诉,也称为相对不起诉或轻罪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8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有权酌情决定是否起诉。
存疑不起诉,也称为证据不足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5条的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做法与“疑罪从无”的思想是一致的,体现了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精神,有助于保障人权。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刑事谅解书的撰写方法和应用场景。在纠纷发生后,双方经过协商达成赔偿协议,受害人同意谅解犯罪嫌疑人,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并请求司法机关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双方和解可以获得从宽处理和不起诉等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