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审计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一、考核保值增值内容对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审计,应明确国有企业所有者财产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应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作为考核企业财产保值增值的内容比较合理。这是因为:第一,企业的资产不仅表现为固定资产,而且还有流动资产,企业所有者的流动资产也应该得到保值增值。第二,把企业的全部资产作为考核保值增值的对象不合理。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有一部分是用借贷资金和占用他人资金购买的,只有扣除这部分资产,剩余的资产部分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产。
二、适当调整所有者权益科目企业所有者财产,即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数额。
但在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际数字往往不相等,因为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对应的数额是企业的全部资产扣除企业负债后的部分,而全部资产中包括企业的盘盈、盘亏、毁损和未核销费用等。所对应的企业负债中也可能存在挂账收入、坏账以及专项资金等,因而要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扣除所有的影响因素,才能达到理论和实际相一致。
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而可得出,一方面调增资产的同时调增所有者权益,调减资产的同时调减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调增负债的同时调减所有者权益,调减负债的同时调增所有者权益。于是产生下列公式: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调增资产因素+调减负债因素-调减资产因素-调增负债因素=调整后的所有者权益。
审计所有者权益调整因素要确认企业所有者权益调整因素的增减变动情况是否真实合理,就需要对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有关因素进行全面审计。
三、要认真审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组成内容,对未处理财产的盘亏、盘盈、及毁损进行审计。
如果该科目为借方余额,则应调减“所有者权益”,反之,如为贷方余额,则应调增“所有者权益”。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库存现金进行全面盘查后,属于企业盘亏的,则调减“所有者权益”,如果是企业盘盈资产,则应调增“所有者权益”。
要重点审查费用的相关科目,以及“往来账项”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的费用。
审计长期投资,如果投资得到收益,则调增“所有者权益”;如果发生投资损失,则调减“所有者权益”。
审计往来账项中的坏账处理,如果发生债权性的坏账损失,则调减“所有者权益;如果发生债务性坏账损失,则调增”所有者权益“。
审计中要重点审计应付福利费是否超支,如果“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出现借方余额,这实际是企业的潜在亏损,确认后做调减“所有者权益”处理。
考核保值增值指标在对影响企业所有者经营成果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审计,并对期初与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整的情况下,用调整后的期末“所有者权益”减去调整后期初“所有者权益”,所得差额是企业所有者财产期末比期初的增减变动差额。但这还不能作为保值增值的最后结果,因为影响企业所有者财产的因素不仅有主观的,还有客观因素,考核时应扣除其客观因素。
综上所述,企业所有者的财产期末、期初实有数扣除各种主、客观因素后,所有者财产期末数-所有者财产期初数=所有者财产增值数。如果差额为正数,说明资产增值;如果为负数,说明资产减值。这就应是企业经营者对所有者财产保值增值的最后考核结果。
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辩护内容。文中介绍了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XX区价格认证中心的《价格评估报告书》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李XX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最终请求法院依法宣告李XX无罪。
公司转让的条件和流程。在转让前需要进行检查,包括检查公司是否存在债务、以前的经营状况、是否按时参加年检以及审计报告。转让流程包括召开股东大会讨论、进行国有资产评估、签订合同等。在转让完成后,需要修改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并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和公告。
事业单位能否进行投资的问题。根据国家政策,事业单位在符合允许范围并满足相关程序和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注册法人企业。个人名义注册企业涉及违法使用国有资产,因此不被允许。对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工作性质、工资收入、保险福利和用人管理等方面。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