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疑罪从无的弊端有哪些
时间:2023-11-19 浏览:8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法律中的疑罪从无原则及其弊端
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审判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以及侦查阶段都适用疑罪从无原则。这一原则存在彻底性、有倾向性的选择性以及被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立法者的疏忽,而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法律背景所必须保留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刑事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是相互配合、环环相扣的,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的任务。然而,虽然侦查终结、提起公诉和作出判决对证据的要求均是“确实、充分”,但在前两个阶段很难真正做到“证据确实充分”。这是因为犯罪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以及不可再现性,证据的暴露状况不同,侦查手段和技术有限,侦查人员存在局限,人为原因或自然因素造成证据灭失等原因所导致的。
疑罪从无原则的弊端
疑罪从无原则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诉讼成本的巨大浪费。由于侦查机关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被动性和检察机关的有倾向性选择,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很少有证据不足的案件在侦查机关结案,检察机关也倾向于选择起诉,将无罪认定的任务交给审判机关。即使证据不足,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起诉书等相关文书中都会写道“……上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使不具备移送条件的案件在移送时具有合法形式,这违反了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分工负责的原则,导致工作上的相互推诿。其次,疑罪从无原则不利于国家侦查机关和司法人员证明犯罪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改进。
彻底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应当在刑事诉讼法中彻底贯彻疑罪从无原则。彻底贯彻该原则要求对检察机关将“可以不起诉”修改为“应当不起诉”,取消检察机关的选择权;对侦查机关明确赋予其在侦查期限届满对证据不足的案件直接予以撤销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能够真正平等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权利。
疑罪从无原则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疑罪从无原则的立法现状适合目前的国情和国力。然而,在现有经济状况下,过度强调该原则的彻底性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社会效果。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彻底贯彻疑罪从无原则成为大势所趋。疑罪从无原则的确立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强调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是避免冤假错案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疑罪从无原则的优势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管辖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刑法中的几个重要条款的解释。针对刑法第三十条,对于公司、企业等单位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组织策划者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九条,解释仅适用于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对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解释
-
疑罪从无的弊端有哪些
法律在审判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侦查阶段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存在彻底性、有倾向的选择性和被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立法者的疏忽,而是在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法律背景下,所必须保留的差异。这是我国在立法上没有彻底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的本质原因。总之,疑罪从无
-
纪委工作人员错案怎么办
如果纪委办错案,可以向本级党委反映情况,也可以向上级纪委反映情况。指导意见强调,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从关于对“指导意见”的报道看,这个“意见”似乎没涉及检察院、法院对于重大
-
刑事取证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
疑罪从无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
死刑犯获国家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