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案件起诉人所提交的材料,人民法院立案部门应当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形式要件审查。这一审查过程主要涉及对原告提交的书面起诉材料的形式要件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查。其中包括对起诉状的形式要件审查以及起诉人身份要件审查等。
立案部门首先应当明确法律要求起诉状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以及第三款的规定,在形式上,起诉状必须具备三个要件,即具备明确的被告、具有明确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部分完整。因此,在实践工作中,立案部门应当审查起诉状的以下主要内容:
1. 是否有明确的被告
立案部门需要核实起诉状中是否明确指明了被告的身份,并且被告是否为行政主体。由于立案部门通常只能直接接触起诉人,很少接触被诉主体,而且被诉主体是否适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在庭审中进一步查明。考虑到立案部门的审查时间有限(通常为七日),因此对被告的审查标准相对较低。只要原告在起诉时明确指明了被告,并且被诉主体与被诉行政行为有关,就符合初步审查的要求。基于这一要求,立案部门还应根据原告所诉的事实和理由,对是否应当追加或变更被告进行初步审查。
2. 是否应当追加或变更被告
举例来说,如果原告对行政主体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不服而提起诉讼,立案部门应当审查起诉状中原告所列的被告是否包括土地使用证上盖章的行政主体。如果不包括,立案部门应当询问当事人是否是因为错列或遗漏了被告。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当建议原告变更或追加被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监察机关的监察范围,包括公职人员、国有企业人员等的贪污犯罪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与其他机关配合共同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同时遵循宪法和法律,保障权益,权责对等,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确保监察工作的合理性。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一审行政案件,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在一审案件中需要延长期限的,由最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很显然,这四个基本条件也是人民
如,专门规定了保障起诉权利的条款,强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依法提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行政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之日止的3个月内作出第一 审判决。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 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