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首先应要求企业会计部门编制应收账款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明细表上应包括客户名称、欠款金额、拖欠时间等内容。审查人员应对该表进行验算,以核对明细账与总账的余额是否一致。
在确认应收账款账户记录数额正确的基础上,向客户发出函询单,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函证。函证的目的是为了查证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发现和揭露有关人员在销售、收款业务中发生的差错和舞弊行为。
审查客户有无虚列应收账款、虚增利润的现象,或者是否利用应收账款的减少进行违法活动。审查时,可通过落实客户,找出应收账款的对应账户及有关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进行审查核实。
审查应收账款注销转入坏账损失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经手人、审批人签章是否齐全,并经与对方账户相应记录核实。审查中将发现将来有可能再收回来的坏账,应查明是否记入备查簿。
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应收账款的变动,验证其是否合理。将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与上年度相比,求其变动趋势,将本期末应收账款占本期销售金额的比率与上年度期末应收账款占上年度销售金额的比率相比较,或将本期赊销收入净额占平均应收账款金额的比率与上期销售收入净额占平均应收账款金额的比率相比较,视其比率的变化,从中找出不符合正常规律变动的情况。
在应收账款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应收账款结构进行审查分析,以查明此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应查明应收账款的结构,即按未到期、过期1~30天、31~60天、61~90天、91天以上,分期排队,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其次,应查明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以反映资金占用的合理性。再次,根据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情况,可以查明企业坏账准备提取的合理性。必要时,应提出增提坏账准备的建议。
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一样是企业的一种债权,其存在性也要通过函证取得对方客户的认证,不同之处是被审查单位取待定商品。审查确认每笔预付货款是否均有合同依据以及预付货款的金额与合同是否一致,以确定预付货款的真实性。审查确认所订货物是否均属企业生产需要,所订货物是否属于紧俏商品,是否需要采取预付货款的方式采购,以确定预付货款的合理性。重点调查长期挂账的预付货款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以确定预付货款的合法性。
审查应收票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函证应收票据,以验证应收票据的真实性。审查明细账、总账并进行核对,编制应收票据审查明细表。审查应收票据发生和收回及利息收入、贴现金额及贴息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应收票据的可回收程度进行分析。
审查确认各种应收账款的形成是否合规、合法。核对其他应收款明细账与总账是否一致检查。审核原始凭证,分析其他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检查有无隐匿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利润以及将当期费用转入其他应收款的情况。
审查待摊费用明细账的记录,分析其发生数是否确属1年以内的各项待摊费用支出、摊销项目是否合规。将待摊费用总账余额与明细分类账余额核对,明细账记录与记账凭证核对,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核对,验证待摊费用账面余额的正确性。
审计机关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要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定员定额标准以及上一年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的变化因素。审计机关在编制经费预算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复核与审理后的办理程序,包括提出审计报告、处理处罚审计决定、建议处分和移送等环节。同时,文章还解答了税务登记变化时的办理程序以及拒绝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的处罚措施。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通报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六大看点及其三个变化。其中新审计法实施条例强调审计人员的利益回避、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征求上级意见、金融账户保密、资产封存期限、公布上市公司审计结果提前告知以及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等规定。同时,条例还扩大了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