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是用来反映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事实,而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评价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准绳。审计人员需要将审计证据与审计标准相对照,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并提出审计建议和作出审计决定。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用来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高低、优劣的尺度。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衡量经济活动效益的指标和确定经济活动效益水平的度。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经济活动效益质的规定性,而经济效益的衡量度则反映了经济活动效益的具体水平。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①层次性:经济活动效益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中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因此,衡量不同范围经济活动效益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②动态性:经济效益高低是以经济活动有效性为基础的,随着经济活动效益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衡量经济活动效益的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
③主要运用质量指标: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主要运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评价经济效益。经济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其中质量指标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
④具有地区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确定经济效益标准时需要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衡量水平。
根据标准的内容,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生产和经营效益标准:反映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水平以及各项生产力要素的利用水平。
②管理效率标准:衡量和评价企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各类指标。
③资源利用效率标准: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各类指标。
④社会效益标准: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指标。
⑤生态效益标准:衡量和评价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需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应用、网络风险以及电子商务对其管理层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措施。在证据收集程序中,应注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考虑电子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此外,开发电子
虚构收入的各种违法手法及其普遍性,包括利用阴阳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现象。同时,也介绍了企业盈利管理中常用的推迟确认收入的手法。此外,还提到了企业转移费用、虚增利润的手段,如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等方式调节利润。这些手法往往涉及会计操作
五种审计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外部借鉴法、统计核算法、法规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计范围包括法律符合性、行政管理、员工记录、员工关系以及人事信息系统等方面。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合规性和人力资源财务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独立、法规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低和技术落后。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包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