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听证程序

时间:2023-10-12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6499

听证程序及其程序要点

一、听证参加人的义务和缺席情况

经人民法院确定参加听证的人员,有义务出庭参加听证。异议人、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视为自动撤回异议或申请请求。听证相对人无正当理由缺席的,不影响法院听证程序的进行。

二、听证程序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 书记员查明听证当事人是否到庭(场),并核对到庭当事人的身份;

2. 书记员宣布听证纪律;

3. 书记员向听证主持人报告听证准备工作情况及听证当事人到庭情况;

4. 听证主持人说明听证会召开的原因、程序等事项,并宣布执行听证开始;

5. 听证主持人告知听证当事人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6. 听证主持人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及书记员名单,并征询听证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有申请回避的,应当休庭,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三、听证程序的质证辩论阶段

质证辩论阶段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

1. 异议人或申请听证人陈述异议(申请)理由、事实和请求,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2. 相对人、其他当事人分别进行申辩,对异议人或申请人的主张承认或进行反驳,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3. 听证主持人归纳争议的焦点及听证的重点,并征求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4. 各方对争议焦点无异议后,听证主持人要求听证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问题进行质证和辩论。焦点问题多于一个的,可分别进行质证和辩论;

5. 先由异议人就争议焦点问题发表意见,随后各方当事人依次发表意见,出示或宣读各自提供的证据,并与其他各方进行质证;

6. 听证参加人经听证主持人许可,可就相对方出示的证据进行发问。各方当事人之间可就有关证据问题互相提问和辩论;

7. 听证法官根据质证的进展情况,出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并就有关问题要求听证当事人回答,并听取其他当事人的意见。

当事人或其他参与人在听证过程中要求对有关事实或证据重新进行调查的,是否准许,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四、证人出庭作证和证据审查认定

在质证辩论阶段,需证人出庭作证的,可通知证人出庭,有关当事人有权对证人陈述的证词提问。听证法官应要求证人据实回答。对证据审查认定的方法,应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

五、听证程序的终结和延期情形

质证辩论终结,由听证主持人按照异议人(申请人)、被执行人、申请执行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如有和解意向的,允许听证当事人自行和解。听证主持人作听证小结,宣布听证会结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进行听证:

1. 必须到庭的听证参加人或证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2. 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及案外人提出回避申请,一时难于决定的;

3. 其他认为需要延期的情形。

六、听证记录和证据的重要性

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听证笔录由所有出庭参加听证的人员审核无误后签名。拒绝签名的,记明情况附卷。听证记录及在听证中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是作出裁决的重要依据。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

    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限制,包括适用的主体、对象、时效以及处罚权的设定和限定。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为客观存在且具备责任能力才能适用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由国家有权机关在立法时进行配置,不同层级

  • 行政处罚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法定原则、公正原则,以及不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必须公开,同时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公民守法。在处罚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避免与民事

  • 违章建筑举报的相关部门

    违章建筑举报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机关是负责违章建筑管理的部门,当地城建监察大队可接收举报。城建监察队伍的职责包括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的监察,并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处罚。

  •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范围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范围,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具体操作。包括立案根据监督检查职权,调查取证程序,办案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扣押通知和处理等细节。涉及证据收集、处理违法物品等方面,强调程序的合法性和严谨性。

  • 征地拆迁中,司法强拆是什么
  • 国家赔偿案件听证程序是什么
  • 农村房屋被强拆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