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管理知识、方法和技能作出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利。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项法定权力,而不是行政机关的特权。这种权力是法律赋予的,同时,它也是一项法定义务,行政机关应当选择最适当的方式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权。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于各种行政行为中,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准司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行政执法行为即具体行政行为。
目前,滥用自由裁量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存在不正当的目的,即行政机关出于私利或其他不当目的滥用权力。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基于错误的或与案件无关的原因,导致决策不合理。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基于错误的法律或事实根据,导致决策不符合实际情况。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遗漏了与案件相关的其他事项,导致决策不全面。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或拖延履行职责,导致对案件的处理不及时。
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背离了已有的判例和习惯,违反了一贯的行政决策原则。
以上列举的情况可能并未涵盖所有的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情形,但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去对自由裁量施加必要的控制了。
在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上,可以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内部控制等多种方式进行控制。
在立法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人大和常委会应加强立法解释,行政立法部门应规范抽象行政行为,从源头上尽量减少裁量空间,使标准更加确定。
通过程序的公开和公平原则,立法规范适当的程序,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依据、资讯、条件、过程、决定意向、结果予以公开,对涉及相对人利益较大的及与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或过于集中的权力领域予以公开,而使权力行使为公众所瞩目;赋予行政行为双方相应公平的程序权利,而使形式的平等促进实质平等的发展。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通过司法控制,对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进行审查和制约。
在立法还没有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司法控制:
对具体行政行为中滥用职权的情形进行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要求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对被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进行判决,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况进行判决,并可以判决变更。
行政机关加强内部控制,是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有:
通过量化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使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章可循,能有效的规范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对权力运行进行合理分工,对权力与利益进行分离,可以有效阻止部门权力利益化和利益法制化,去除谋求部门利益不正当动机的“租因”。
通过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促进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员更好用好权力。
行政机关通过自身搜集、总结、归类、汇编,形成一定范围的“行政判例”制度,以统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避免出现太多的时间和地区差异,确保行政决策的一致性。
买病假条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的问题。医院病假条属于事业单位的证明文件,买卖病假条是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买卖公文、证件等文件将被处以拘留和罚款。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住院和门急诊病假条的办理步骤以及病假条的合法性认证过程。
火灾责任认定的实施部门。根据我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火灾责任认定,包括封闭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等。火灾事故认定书是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相关单位和个人需配合调查并如实提供情况。
无论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还是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只要行政主体启动并完成了行政程序,不论相对人的实体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人身权、财产权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行政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行政主体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发生的行政案件,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行政主体在裁量权范围内放弃一定的“公权力”与行政相对人达成和解,通过人民法院主持协调,可以使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改变其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使行政行为更加趋于或者完全符合法定职权的客观要求,不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