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因调查技术不先进、调查人员能力方面的问题而被司法机关错判,后来案件重审帮助洗脱罪名的人是得到了自由,但人生毁了,青春也不再回来了,这些都需要经济补偿,那么,错判国家赔偿的人怎么处理?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的说法。
错判国家赔偿的人如何处理?
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范围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如果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要求赔偿,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将民事司法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的一大特点,顺应了国家赔偿法的发展趋势。然而,根据该条款的内容,我国民事司法赔偿的范围被严格地限定于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违法采取保全措施和对民事裁判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这三种情况,而不包括民事错判。此外,该条款的逐项列举式封闭立法模式完全排除了司法实践援引《国家赔偿法》一般条款(《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对民事错判进行司法赔偿的可能性。因此,按照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民事错判,也不论民事错判造成什么样的不当后果,当事人都无法依法获得国家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根据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为规范国家赔偿工作,相继颁布了几个司法解释。其中,与民事司法赔偿有关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几个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15号)。该解释对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了具体细化。根据该解释第二款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发生错判并已经执行,依法应当回转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反对解释的方法对该条款进行解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已经执行的民事、行政错判,无法执行回转的,在特定条件下,国家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与《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全封闭状态相比,该条款似乎对将民事错判纳入司法赔偿的范围还留有商讨的余地。另一个与民事司法赔偿相关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27号)。该解释第一条的规定与《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如出一辙,无非是对已有的非刑事司法赔偿事项的相关问题加以细化。同时,该司法解释也进一步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尚无将民事错判纳入到司法赔偿范围的立场。
司法实践中的先例
在实践中,地方法院存在对因民事错判而导致当事人损失且无法执行回转的案件进行司法赔偿的先例。例如,某省高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了一起民事错判案件。原告胡某与被告卢某的私房相邻。因所有权确权纠纷一案诉至县法院。原告以其祖父在世时的房契和文约为据,认为两个私房之间的通道应归己方所有。被告方则认为该通道的房屋已由卢家三代居住至今,不应拆除。一审法院未经仔细调查,以原告出具的早已失效的房契为据,判令被告拆除该房屋。被告不服,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诉。中院也未经调查就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告对终审判决仍然不服,多次申诉。在此期间,县法院强制执行,将争议房屋予以拆除。后来,高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要求中院重新审理此案。中院经重审,撤销了原审判决。经过几年的诉讼,被告卢某因房屋被拆损失3000元,另外还花费3000元租房屋,500元申诉路费以及300元的申诉误工损失。最后,县法院酌情赔偿卢某3000元。该法院主动承担责任,有利于弥补当事人的损害,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将民事错判纳入司法赔偿的范围,因此,这种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关于法院错判后向国家申请赔偿的实现问题
根据目前的情况,要向国家申请赔偿并实现赔偿的难度很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因此,根据目前的诉讼时效规定,除非能够证明在诉讼两年内"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否则将无法申请赔偿。然而,证明这一点的难度很大。举证是诉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指的是拿出、出示证据来证明某种事情、情况。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的责任。因此,如果要向国家申请赔偿,请求人需要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