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的具有财产形态的价值减少或利益丧失。财产损害包括生命健康权的损害所产生的殡葬费和抚养费损失;身体受损导致生活上所需增加和劳动力减少的损害;物的损害,即毁损和消失导致的价值减少。同时,也包括非财产损害,如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自由权受侵害而引发的抚慰金。
在大多数国家,对于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通常限于直接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实际利益的损失以及直接可得利益的损失。而对于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一般不予赔偿。实际利益和可得利益的损失包括财产的全部或部分丧失,财产外部变形、数量减少导致的价值降低或失去价值,财产的变质、破损导致的价值降低或失去价值;可得利益的损失,如失去原本可获得的利息、利润或其他收入等。而预期利益是指尚未具体确定但依通常情形或已定计划、设备或其他特殊事项可以期待获得的利益,因损害而无法获得。在美国,国家赔偿往往与直接损失联系在一起;英国的侵权法规定了对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但英国法院不愿意通过侵权制度赔偿受害人因非身体损害而引发的经济利益损失。
我国行政法理论界一直主张,行政侵权赔偿的范围应限于直接损害和将来必然获得的利益。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和《行政诉讼法》没有将间接损失从行政赔偿范围中排除,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行政诉讼中的侵权赔偿责任应限于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而不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这也是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的主要区别之一。
非财产损害是指对公民法人的人格、名誉、健康、生命、自由等权利造成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损害,即人身权利的损害。人身权利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但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姓名、名誉、荣誉、肖像等权利,法人享有的名称权、名誉权等;身份权是指与权利主体的身份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抚养权、赡养权、监护权、法定继承权、代理权等。与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相关的还有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侵犯人身权利通常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造成财产损害,对此类损害国家一般会进行赔偿;二是精神损害,即对人身造成的精神痛苦,包括精神上的悲伤、忧虑、气愤、失望等。精神损害多为侵犯人身权利而产生,但也不排除侵犯财产权利造成的精神损害。对于国家侵害公民法人人身权利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否应予赔偿,在国外立法实践和我国理论研讨中存在一定争议。
国家赔偿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和做法大多与民法相同。根据日本《国家赔偿法》第4条的规定,除特殊规定外,国家或公共团体应按照民法规定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在日本,无论是财产损害还是非财产损害,都属于可赔偿的范围。瑞士的《民法典》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国家赔偿责任。法国的行政法院起初对无法用金钱计算的精神损害如名誉、情感等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后来逐渐解除了限制,判决行政机关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目前还在逐步扩大,包括对信仰、美观、名誉的损害,国家开始承担赔偿责任。德国的《国家赔偿法》(草案)中专门规定了非财产上的损害赔偿,但倾向于减轻对精神等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产品责任保险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产品责任保险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购买商品的保障,当产品发生事故导致消费者或其他人员受伤或财产损失时,保险公司会赔偿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同时,产品责任保险也能减轻厂家的赔偿压力,帮助厂家转嫁风险,简化处理流程并最大程度
离婚赔偿的相关问题,指出离婚赔偿与结婚时间长短无关,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有过错。离婚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只有在对方存在重大过错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时,才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