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行政复议机构是负责处理专利行政复议的机构,包括两类机构。第一类机构是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向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机构申请行政复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因此,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应由其本身进行。根据《行政复议规程》的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法律事务处负责行政复议的具体工作。
第二类机构是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选择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因此,专利行政复议可以向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提出申请。
根据《复议规程》的规定,专利行政复议的收案范围包括以下情况:
专利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其申请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对申请日的确定有争议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对视为未要求优先权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对其专利申请按保密专利申请处理或不按保密专利申请处理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对专利申请视为撤回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对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的权利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权人对专利权终止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因耽误有关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请求恢复权利而不予恢复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权人对给子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表示不服。
强制许可请求人对终止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表示不服。
国际申请的申请人对国家知识产权局终止其国际专利申请的决定表示不服。
国际申请的申请人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所作复查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代理机构对撤销其机构处罚的决定表示不服。
专利代理人对吊销其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处罚表示不服。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复议申请。
以上是专利行政复议的收案范围,其中最后一项是个“兜底条款”,具体包括哪些情形并未明确规定。然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所作出的任何具体行政行为都不包含在内。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