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屋拆迁纠纷裁决(以下简称“拆迁纠纷裁决”)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当前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依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十一)项规定,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拆迁纠纷裁决属于该项规定的情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此外,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等方面看,拆迁纠纷裁决应当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依据《行政复议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拆迁纠纷裁决是拆迁裁决机关(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对平等主体的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作出的处理,属于“其他处理”的一种情形,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此外,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收到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没有规定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可见拆迁纠纷裁决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从立法、司法实践上看,各地也作法不一。如上海等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对拆迁纠纷裁决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但也有个别地方法院以拆迁纠纷裁决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为由撤销有关的行政复议决定。
由于拆迁纠纷裁决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涉及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有否对拆迁纠纷裁决案件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被拆迁人不服拆迁纠纷裁决的救济途径及法院对此类行政复改决定如何认定和裁判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予以研究探讨很有必要。
一、拆迁纠纷裁决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法律依据。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对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市判庭来函的复函》(国法办函[1995]90号)的明确指出,房屋拆迁纠纷裁决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的批复》第一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人民政府或者城市房屋主管机关依职权作出的有关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的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受理。这些均明确房屋拆迁纠纷裁决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拆迁纠纷裁决属于该项规定的情形,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此外,《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换言之,既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必然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因此,拆迁纠纷裁决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以及《行政复议法》与原《行政复议条例》的比较看,方便群众通过行政复议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行政复议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如在行政复议范围的设定上,该法与原《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范围更广,如原《条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为可能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法则扩大为侵犯“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该法还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复议审查范围。因此,将“其他处理”理解为包括拆迁纠纷裁决,从而将拆迁纠纷裁决这种极有可能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复议受案范围之外,显然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和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从法律解释角度而言,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应当结合立法宗旨、目的及前后条文综合进行分析,才能接近法律条款的应有之义。因此,在《行政复议法》第八条第二款“其他处理”未明确规定包含拆迁纠纷裁决的情况下,认为拆迁纠纷裁决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是适当的,这样也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相一致。
持拆迁纠纷裁决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意见一方提出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行政复议法》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即认为该款中的“其他处理”包含了拆迁纠纷裁决。但笔者认为,该款中的“其他处理”并没有包含拆迁纠纷裁决。
根据该款规定,民事纠纷经过行政机关“其他处理”后,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即也可以申请仲裁也可以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仲裁处理的是民事纠纷,可见,此处的“诉讼”指的显然是民事诉讼,而对拆迁纠纷裁决不服提起的是行政诉讼,因此,此处的“其他处理”不应包括拆迁纠纷裁决。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