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行政复议的概念
土地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土地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土地行政行为,依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土地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上一级土地行政机关受理后,依法对是否合法与是否重新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享有土地行政行为的机关是县级以上(包括县级)的土地管理部门。
2.土地行政复议具有以下特征
(1)土地行政复议的主管机关通常是作出土地的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其优点是权责明确,易于落实,便于形成制度化、法律化。
(2)土地行政复议是以一定的行政争议为其处理内容和适用范围的。
土地行政复议只处理发生于土地与其管理相对人之间因土地行政行为而发生的纠纷。
(3)土地行政复议是以土地行政相对人提起复议申请而引起的。它是一种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因此,行政复议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是一种权利。而对于应受理的复议机关来说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4)土地行政复议申请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有的行政机关申请提出复议,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土地行政复议对土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均进行审查。
(6)土地行政复议必须对下级土地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明确的裁定,正确的予以维持,错误的予以撤销,失当的予以更改。行政职权的性质决定了土地行政主体不能自由抛弃和处置其所行使的职权,因而行政行为复议不适用调解方式。此外,如果土地行政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做出答复,申请人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提起行政诉讼应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土地管理部门为被告。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