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具备以下特征:
行政复议以处理行政争议和部分民事争议为主要对象。
行政复议直接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行政复议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
行政复议以书面审理为主要方式,不以调解为原则。
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为申请人,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
行政复议以行政机关为处理机关。
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包括一级复议制度、合议制度、书面审查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一级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得再向复议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合议庭制度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案件,特别是选民资格案件、公示催告中的除权判决、破产案件等。在一审、二审中都可能用到。
回避制度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行政听证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由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进行质辩,行政机关则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的程序。行政听证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申辩权利的重要制度,也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
根据实践需要,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于2008年启动。截至2011年11月,试点单位已扩大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个单位。在试点工作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行政复议委员会模式:全部集中模式、部分集中模式和合议委员会模式。
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特别是涉及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和行政自由裁量权争议的情况。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超过复议申请时效即丧失复议申请权,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不丧失申请权。
一方面,行政复议申请时效的目的是促使行政相对人尽快行使复议申请权,而非剥夺行政相对人的复议申请权。另一方面,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时的情况复杂,行政相对人超过复议申请时效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果对此不加分析、不问原因,一概以丧失复议申请权对待,可能失去公平性,也可能放纵违法行政行为。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超过复议申请时效的行政相对人不应丧失申请权。
需要注意的是,继续计算并非重新计算申请期限,且行政复议期间不影响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公益投诉是否适用行政复议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公益投诉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此不能申请行政复议。该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情形可以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主要包括对各类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许可证等决定不服,以及认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
乡镇人民政府是否可以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问题。行政不作为定义为行政主体未履行法定职责的消极行为。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具有行政复议职能,并需承担一定的行政复议任务。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不服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可以向直接管理该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