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的规定,拥有设定权的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必须按照本法规定的形式进行操作。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应当采用制定法律的形式。
国务院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发布决定的形式。
地方人大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
省级人民政府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规章的形式。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必须符合要求,这是它们成为法律的基本条件。因此,拥有设定权的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必须采用符合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进行设定。
例如,国务院不能通过转发部门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也不能以办公厅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地方人大不能通过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也不能通过发布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
除了具有行政许可设定权的机关外,其他机关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形式设定行政许可。
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也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以下的行政机关或其内部机构也不能通过发文件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对于上述机关或组织设定的行政许可,都是无效的。
除了本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况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复议程序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在收到申请后,县安监局需按规定时间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对于受理的申请,市安监局会将相关材料发送给被申请人,并开展书面审查或必要的调查。最终,县安监局会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复议决定,并送达相关当事人。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的可行性,并详细解释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第三人选择不参加不会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需满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加的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构成要件及其诉讼权利。行政复议第三人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权益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构成要件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与复议的时机,以及经复议机关批准。关于其诉讼权利,现行法律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的第三
地方性法规备案的详细规定。其中,规定了哪些单位有备案义务,规范性文件的定义和范围,备案审查和监督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备案的具体要求和审查内容,以及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报备单位的责任。此外,还明确了如何反映问题和报备处理结果报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