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的规定,拥有设定权的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必须按照本法规定的形式进行操作。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应当采用制定法律的形式。
国务院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发布决定的形式。
地方人大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
省级人民政府在设定行政许可时,需要通过规章的形式。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必须符合要求,这是它们成为法律的基本条件。因此,拥有设定权的机关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必须采用符合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进行设定。
例如,国务院不能通过转发部门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也不能以办公厅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地方人大不能通过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也不能通过发布文件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
除了具有行政许可设定权的机关外,其他机关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形式设定行政许可。
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也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省级人民政府以下的行政机关或其内部机构也不能通过发文件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对于上述机关或组织设定的行政许可,都是无效的。
除了本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况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复议改变是否能加重行政处罚的问题。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对申请人作出更为不利的复议决定,不得针对同一事实加重处罚。同时,如果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应移交相应的有权机关处理。此法律适用于中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中调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起初行政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但随着行政复议实践的发展,调解在行政复议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对于自由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以接受行政复议机关的调解。调解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已成为某些